AI导读:

12月20日,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破1%,债市延续牛市行情,多个期限品种收益率下行。央行约谈激进金融机构,要求提高投研能力。资金面宽松,机构抢配债券,市场预期降息降准将落地,推动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行。

12月20日,中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截至下午发稿,1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15的收益率较开盘大幅下滑10个基点,触及0.95%的历史低位,而次活跃券240021更是一度跌至0.85%。

当天,债券二级市场延续其牛市行情,多个期限品种的利率债收益率均有下行,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盘中跌破1.7%关口,达到1.6900%;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再次触及此前的极限低位1.95%。

在机构行为方面,CNEX债券分歧指数显示,基金正积极抢券,券商也在增配,但银行则成为当天净卖出的主要力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央行于12月18日上午约谈了部分在债市行情中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要求它们密切关注自身风险状况,提高投研能力,加强债券投资的稳健性,并依法合规开展投资交易。央行近期已严厉查处了一批涉嫌违规的机构,包括出借账户、扰乱市场价格、利益输送和内控缺失等,同时正在全面摸排违规行为线索,后续将保持常态化的执法检查,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当天,资金面延续了此前的宽松态势,央行净投放量充足,叠加税期干扰的消退,机构可用于买债的资金流动性仍然相对充裕。

国债收益率不断刷新历史新低,意味着其二级市场成交价格持续上涨。债券资产,尤其是国债品种,近期以来一直受到市场机构的热烈追捧。交易员表示,这主要是受到“降息降准短期内或将落地”的预期驱动,配债机构在预期尚未实际落地之前,乐观情绪和想象空间都相对较大。

此前,30年期国债曾在1.7%的压力位之上徘徊。当时有机构人士指出,阻碍债券价格继续上涨、成交收益率继续下行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成本。近期,资金成本端利好消息频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同时,最新出炉的LPR利率报价也维持不变,业内普遍认为资金价格未来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

甬兴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郑嘉伟认为,1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破1%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市场流动性充裕、年末机构配置资金抢跑、基本面预期偏弱以及美联储降息后全球资金流动格局发生变化等。

此外,业内人士还指出,抢配债券的原因之一是“资产荒”的局面仍未改善,金融机构普遍欠配优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