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增值税调整:机构策略与资金流向新动向
AI导读:
因增值税政策变化,债券市场波动,机构抢筹短期带来交易机会。银行、保险等自营影响大,公募资管委外需求或提高,资金寻找“固收+”投资机会。
近日,因增值税政策变化,债券市场出现了明显波动。“新老划断”引发机构抢筹,短期带来了交易性机会,而长期来看,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为了追求低利率时代下更高的收益,或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寻求比如红利资产等“固收+”投资机会。
同时,因公募等资管产品享受了“减半”税收优惠,不排除更多银行保险资金,选择委托外部公募资管的方式进行债券投资。
此外,一位券商资管子公司高管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部分资金或流向信用债市场,不过信用债还要考虑资本占用,估计规模也不会很大。”
银行保险等自营影响较大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称,自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即对于所有债券品种而言,增值税的征收不再有“例外”。
据了解,债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债券投资的税率因不同投资者及收益来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上包括两部分:增值税和利息所得税。实际上,增值税税率并不高,所得税才占大头。
“目前只涉及增值税的调整,不涉及所得税的调整,实际影响已经比去年预想的降低一些。”招商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伟表示,去年市场还担心政策将免除公募基金的减税待遇。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此次调整对机构自营的影响较大,将增加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自营的利息支出,税率约为6.34%;公募等资管产品的增值税负担减半,税率约为3.26%。因此,这项政策对银行和保险的影响,大于公募基金和其他资管机构。
公募资管委外需求或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机构之间的债券增值税差异,可能会促使保险银行等自营资金,增强通过公募等资管机构委托投资的意愿。
低利率环境下,债券投资票息收益和资本利得空间有所缩小。短期来看,免税的存量债券成为稀缺资产,容易引发抢筹行情,近日债市的波动已印证了这一点。
长期来看,随着旧债滚动续作,需要缴纳增值税的债券规模会持续扩大,机构投资者的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减少,以1.7%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测算,机构自营资金和公募资管分别减少10.8BP和5.5BP的利息收入。
“理论上,在目前增值税政策下,自营机构委外投资还将额外获得更低的利息收入增值税率,保险银行等机构资金体量大,委外投资意愿将进一步增强。”一位债券市场资深投资人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资金寻找“固收+”投资机会
当前,机构投资者需要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以弥补增值税带来的损失,可能调整相应的投资策略:一种是债券品种的选择会出现变化;一种是基于股债跷跷板效应,“固收+”增配红利股等资产。
从债券品种来看,过去政府债、金融债和信用债之间的增值税差异不复存在,税后收益率即利差将会进一步收敛,税收政策将推动部分资金流向信用债市场。
国金证券固收团队预计,以1.7%的国债收益率为例,增值税改革前,一般金融机构持有国债、信用债税后收益分别为1.7%、1.19%,信用债利差为51个BP。改革后,国债税后收益率下行至1.59%,两者之间的利差收敛至40BP。
不过一位券商资管子公司高管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信用债还需要考虑资本占用等,估计从政府债转向的资金流入规模也不会很大。
而基于股债跷跷板效应,保险、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将部分资金撤离债券市场,毕竟负债成本是刚性的,转而向红利股票等资产要收益,调整“固收+”策略的股债配比。
今年以来,保险资金已多次举牌银行等高股息个股,在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监管导向下,保险正逐步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不过资金管理仍需匹配久期,并不会撤离债市,以国债为代表的债券投资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