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加速不良资产转让,四季度市场活跃度或持续攀升
AI导读: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10月以来近90家银行参与,涉及金额超百亿元。受监管考核、财务优化需求及市场处置渠道成熟推动,年末成为转让高峰。当前市场面临估值标准不统一等挑战,需构建综合处置体系提升效率,银行需加强贷前风险管控。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不良资产处置成为市场焦点。仅11月份以来,就有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广发银行长沙分行等陆续发布不良贷款转让信息,涉及金额超百亿元,不良资产转让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为例,该行11月5日公告转让的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合计3891.38万元(其中本金3784.41万元、利息106.97万元),涉及250户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166.92天。
平安银行11月份以来已陆续发布多批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公告,单批项目未偿本息规模普遍在数千万元,部分资产包涉及借款人超千户,且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长达1000天左右,长期逾期特征明显。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10月份以来,已有近90家银行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涉及金额超百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及经营性贷款成为转让主力品类,信用卡透支类资产亦占比显著。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家银行加速参与不良资产转让,主要受监管考核压力、财务优化需求以及市场处置渠道日益成熟等多重因素推动。为满足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银行需通过转让不良资产来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同时释放被低效资产占用的资本规模。这一举措有助于银行为支持实体经济腾出更多信贷空间,形成“风险出清—资本循环”的良性机制,也反映出银行业正从被动处置风险向主动管理资产转变。
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年末是银行财务收官与监管考核的关键节点,也是冲刺资本指标、完成财务结算的最后机会。通过转让不良资产,银行可精准实现“降不良、提资本”的考核目标:既能释放被长期占用的资本与流动性,出清低流动性资产,也能为来年新增信贷投放腾挪空间。同时,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调不良资产快速清理,叠加资产管理公司(AMC)收购能力不断增强,为银行不良资产转让提供了更坚实的买方支撑,预计四季度,银行不良资产的挂牌数量与转让规模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薛洪言也认为,随着年末临近,会有更多银行加入推进不良资产转让的行列。从历史规律来看,四季度本就是不良贷款转让的活跃期,这与银行面临年度监管考核的节点高度相关。其中,中小银行尤其承受着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的双重压力。针对后续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薛洪言表示,当前不良资产转让市场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包括估值标准不统一、处置效率待提升、过度依赖折价转让等问题。部分资产包因账龄较长、抵押物价值下滑,导致市场定价分歧较大,传统处置方式也面临成本高企的困境。对此,亟须构建“科技赋能+政策优化+市场多元”的综合处置体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资产估值精度与处置效率,完善交易机制和市场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多元化处置模式。同时,银行还需加强贷前风险管控,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资产生成,实现处置效能提升与风险前瞻防控的协同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