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浪潮:银行业转型新引擎与发展新动能
AI导读:
本文节选自《2025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绿色金融成银行业战略转型新引擎。绿色信贷稳健增长,国有大行主力突出。银行多元工具赋能绿色转型,产品创新深化,债券、理财、碳金融等发展。未来将持续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培育新动能。
本文节选自《2025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该报告将在2025年11月22日举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上正式发布。绿色金融(SEO关键词1)对银行业而言,已从一道“选择题”变为一道“必答题”。
作为战略转型的新引擎,绿色产业在经济增长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的大背景下,是未来的蓝海市场。绿色金融业务,如绿色贷款,已成为银行业绩增长的新动力,也被视为优质、低不良率的资产。在绿色金融发展(SEO关键词2)浪潮中,银行通过多元工具赋能绿色转型。
近期,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在上海出席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时提到,目前兴业银行绿色融资余额接近2.5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绿色贷款不良率只有0.57%。除此以外,通过支持环保、减排项目,银行能够直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展现其社会责任担当,从而提升自身的ESG评级和公众声誉。
目前,多数银行已经将“绿色金融”纳入顶层设计。比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建立独立绿色金融部,配套ESG风险评估系统,将气候风险纳入信贷审批全流程;而工商银行则是将绿色贷款余额占比、增量及产品创新纳入分行绩效考核。国家层面也正在系统性地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今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统一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各类金融产品的支持范围,解决了过去标准不一的问题,为银行业务提供了清晰指引。
同时,多地政府也与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合作,建立联动机制以推动绿色金融落地。例如,青岛推出的绿色金融“四方联动”机制,通过发布绿色项目“白名单”,精准引导银行资金对接。
以国有行为引领的绿色信贷
据记者统计,截至2024年末,42家A股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超2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整体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其中,国有大型银行仍为绿色信贷主力,六大国有银行合计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1万亿元,占全部A股上市银行总额的77.6%;股份制银行增速迅猛,部分城农商行在细分领域实现高增长,呈现“大行稳规模、股份行强活力、区域行快增长”的格局。

具体来看,截至2024年末,所有上市银行中绿色信贷余额超过万亿的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家,分别为超过6万亿、4.97万亿、4.70万亿、4.07万亿,工商银行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今年上半年,兴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上升至1.08万亿元,也跻身“万亿俱乐部”。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位列前三,合计占股份制银行总余额近40%。城商行中,江苏银行(3635亿元)、南京银行(2216亿元)、北京银行(2104亿元)位居前列;农商行中,沪农商行(843亿元)和渝农商行(732亿元)表现突出。
在业绩增长方面,2024年,A股上市银行绿色信贷平均增速为20.6%,较2023年的约28%有所放缓,但头部机构仍保持强劲增长,部分中小银行实现跨越式提升。比如,国有行中,中国银行余额达4.07万亿元,同比增长31.03%,增速领跑四大行,反映其在跨境绿色贸易与“一带一路”绿色项目上的加速布局;股份行中,浙商银行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了282.45亿元,同比增长95.6%;城商行中,重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580亿元,同比增长60.83%,创新“碳账户+信贷”模式,实现企业碳排放数据与融资成本动态挂钩;农商行中,瑞丰银行达到45.94亿元,同比增长144.62%。从行业和区域来看,绿色信贷投放高度集中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四大领域。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三大核心区域,区域银行如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重庆银行等依托地方政策支持,形成差异化优势。
债券、理财、碳金融等多元工具赋能绿色转型(SEO关键词3)
目前,A股上市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持续深化,形成覆盖信贷、债券、资产证券化、保险、理财及碳金融等多维度的创新产品体系,显著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能力。整体来看,绿色贷款仍是绿色金融的核心载体,2024年末,A股上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超2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在产品结构上,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等创新工具加速普及。比如,兴业银行落地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贷款,开创“融资+保险”协同模式;渤海银行推出全国首单数据中心绿色算力指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数据中心PUE(电能使用效率)指标挂钩。
但除了信贷以外,其他金融工具也在积极探索当中。首先,绿色债券发行持续扩容,2024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4万亿元,存量近2万亿元。银行作为主要发行人与承销商,推动产品结构升级。郑州银行、重庆银行、江苏银行、交通银行等均于2024年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单笔规模达20亿至50亿元,为绿色信贷提供稳定资金来源。其次,在绿色理财与基金产品方面,银行正通过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参与供给。中信证券与农银理财联合创设全国首支银行理财绿色信用债篮子,精选碳中和、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主题中期票据,实现“一键配置”多只绿色债券,提升投资者参与便利性;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推出多款ESG主题理财产品,资金投向绿色产业债券、低碳转型企业股权等,满足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绿色配置需求。而在碳金融与环境权益融资方面,碳金融正工具实现从试点到推广的跨越。渤海银行、青岛银行、江苏银行等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产品,激活企业碳资产流动性;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将碳减排支持工具与专项再贷款结合,累计撬动碳减排贷款超1.2万亿元。
可以看到,未来银行业必将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SEO关键词4),以更精准、高效的方式服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进程将超越传统的绿色信贷,通过发展转型金融支持高碳行业升级,设计ESG挂钩贷款激励企业减排,并探索以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为质押的融资模式。这些创新不仅助力社会实现“双碳”目标,也为银行自身培育未来增长的新动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