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银行公告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情况,7月份以来至少12家银行发行“二永债”补充资本。业内人士称下半年银行“二永债”市场将呈现“中小行主导、成本下行、供给增加”的格局,总体发行规模有望保持稳步增长。

  本报记者彭妍

  近日,建设银行、四川银行等多家银行公告了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以下统称“二永债”)发行情况。记者据中国货币网数据整理,7月份以来至少有12家银行发行“二永债”补充资本,显示“二永债”发行节奏加快。

  对于下半年“二永债”发行规模走势,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综合多方面因素,下半年银行“二永债”市场将呈现“中小行主导、成本下行、供给增加”的格局,总体发行规模有望保持稳步增长。银行二永债发行情况备受关注。

  7月份发行放量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二永债”总发行量已达到10419.6亿元,发行数量达到67只。从季度分布来看,一季度仅发行9只,发行总量为1738.6亿元;二季度发行43只,发行总量为6387亿元;进入三季度后,截至7月29日已发行15只,发行总量为2294亿元。

  7月份以来,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12家银行发行“二永债”。比如,7月28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其2025年第二期二级资本债券已于7月25日发行,总规模450亿元。其中,10年期品种(第5年末可赎回)发行400亿元,票面利率1.94%;15年期品种(第10年末可赎回)发行50亿元,票面利率2.13%。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加快“二永债”发行步伐,主要是市场环境、监管要求与政策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信贷投放增长要求银行具备充足的资本金,盈利能力下降制约了内源性资本积累,外源性渠道如“二永债”便成为重要选择。

  中小行需求迫切

  与全国性银行相比,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的“补血”需求更为迫切。据记者梳理,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中小银行通过发行“二永债”补充资本,规模累计超千亿元。

  监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和12.96%,明显低于国有大行17.79%的水平。这一差距凸显出中小银行在资本实力上的相对劣势。

  曾刚认为,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需求迫切,主要源于四方面原因:一是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且下降,风险抵补不足;二是盈利能力下降,叠加不良贷款率偏高、拨备覆盖不足等问题,导致内生资本积累能力受限;三是业务扩张加剧资本消耗,而盈利难以支撑补充;四是外部融资渠道有限,股东支持不足,在竞争和风险压力下需加快外源性补充。

  在内源性补充能力不足和外源性补充渠道狭窄的双重压力下,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面临严峻挑战。对此,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一是根据自身可用的资本补充渠道情况,做好资本规划;二是运用数字化手段迭代风险控制技术,拓展非息收入;三是处于改革化险进程中的中小银行,可以考虑在兼并重组的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匹配更多的专项债资金用以补充资本。

  曾刚表示,下半年,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走势将呈现“结构分化、总量稳增”的特征。从总量看,2025年全年发行规模约1.55万亿元至1.6万亿元。预计下半年发行规模将占全年六成以上。从发行主体结构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仍面临较大资本补充压力,成为下半年发行的主力军。从市场环境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延续,债券市场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为银行降低融资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