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报告显示,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增长但收益下降,主要因债券收益率下滑及可投资资产收益率普遍下降。银行理财机构正积极调整,通过结构调整和多资产多策略增厚收益,同时增强净值韧性。

  中经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7月25日,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30.67万亿元同比增加7.53%,但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较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有所减少。

  为何资金涌入的同时收益却在退潮?业内人士认为,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领域,债券收益率的下滑成为拖累整体收益的“重要推手”;且可投资资产收益率普遍下降与资本利得减少的双重压力,共同促成了此轮收益下行。

  规模光环下的收益困局

  《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18%。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99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297亿元。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比发现,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有所下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领域,债券收益率下降带来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2025 年上半年,10 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 2.1%,银行间同业存单收益率跌破 2%,信用债利差收窄至历史低位,导致理财配置的债券资产利息收入减少,资本利得空间压缩。

  “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下降是多种原因构成的。”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一是可投资资产的收益率下降,二是资本利得变少,部分产品阶段性亏损、回撤。此外,随着理财估值整改渐近尾声,理财收益波动性也将增大。

  从产品结构重塑到负债端耐力培育

  面对收益压力与净值波动常态化的挑战,银行理财机构正积极调整航向。王一峰指出,固收理财内部正经历显著的结构调整,随着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中枢下行,现管类产品与非现管产品规模呈现“跷跷板”。对于非现管类固收产品而言,理财有意愿通过发挥多资产多策略优势,增厚投资收益。

  在债券收益率降至低位背景下,“增强净值韧性”成为迫切诉求。王一峰认为,理财将不得不更加注重通过加强交易性机会把握等方式来博取收益增强,但这也可能使得理财面对更大的净值波动风险。与此同时,也应积极拥抱资本市场景气度回升机遇,推动完善中低波、中波等产品谱系。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表示,银行理财公司要用好鼓励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政策机遇,加大权益类理财产品投放,或者在固收+框架下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投研体系的升级。娄飞鹏亦指出,银行理财要积极响应包括《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在内的政策,银行理财资金更注重长期稳健回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