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强监管态势持续,年初至今已有60名从业人员因授信业务违规、内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短暂或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信贷业务违规成为高发区,涉及机构覆盖多种类型银行。禁业处罚力度空前严格,未来预计常态化。

 强监管态势持续,银行从业人员因违规行为频遭追责。5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初至今,已有60名银行从业人员因授信业务违规、内控管理不足、员工行为管理缺失、违规漏报案件风险事件报告等问题,被短暂或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涉及机构覆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及村镇银行。

 信贷业务违规成为银行人被禁业的“重灾区”。60名违规人员中,27人因授信业务违规被禁业。5月12日,延安监管分局公示,延安农商行董事长高小鹏、大桥街支行行长高伟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分别被禁业八年、六年。

 在严监管之下,丧失从业资格的不仅限于银行高管,客户经理、信贷经理等基层员工也因业务违规被禁业。例如,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海德支行客户经理赵晶莹因内控薄弱被禁业十年;本溪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达信用社信贷员刘卓因发放借冒名贷款被禁业一年。

 除短暂禁业外,终身禁业的银行从业人员亦不少,今年以来共有16人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如中国银行万州分行行长向文清因员工受贿、贷款“三查”不到位被终身禁业;建设银行岳阳市分行住房金融业务部客户经理陈锋因抵押权证管理不到位、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禁业。

 资深金融监管专家周毅钦指出,“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是金融监管中针对个人最严厉的处罚之一。”对员工而言,禁业意味着金融生涯可能终结,经济收入、职业声誉、未来发展均受重创。这些严厉处罚通常涉及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触及法律底线。对金融机构而言,员工被禁业损害声誉,暴露内控不足、风控失当,导致公众信任度下降。同时,双罚制下,员工被禁业往往伴随金融机构被罚。

 7月1日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的《行政处罚办法》正式施行,规定禁业处罚决定书需抄送被处罚人所属金融机构。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禁业处罚力度空前严格,期限从1年至终身不等。被禁业者一段时间内不得重返银行业,终身禁业者彻底丧失资格。未来,银行从业人员监管处罚将更趋严格,禁业处罚预计常态化,且对以往违规事项回溯纠偏,处罚既对人也对事。

 为减少禁业情况,廖鹤凯建议,银行应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增强员工内控意识,建立奖惩机制,制定合规手册并定期更新,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协作,确保银行业务合规稳健发展。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