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一季度,银行显著加快了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总成交额达483亿元,其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规模达到了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个人不良贷款平均折扣率远低于对公业务,仅为4.1%,市场面临较大的处置压力。

  今年一季度,银行显著加快了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以应对市场挑战。

  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总成交额达483亿元(按未偿本息统计口径,下同),其中银行机构作为出让方的交易占比70.23%。具体来看,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下称“批量个人业务”)规模达到了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批量个人业务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超七成。这一数据凸显了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上的积极态度。

  记者在上述报告中注意到,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平均折扣率远低于对公业务,仅为4.1%,多数资产包以低于1折的价格成交。这表明,尽管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但市场供需关系和资产质量仍对转让价格产生显著影响。

  对此,受访人士普遍认为,由于结构性差异,部分个人还款能力持续承压,导致违约率攀升。而个贷不良资产普遍收债难度大、成本高且周期长,多重因素导致转让价格的走低。例如,4月24日,河北银行发布今年首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公告,该笔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为3832.98万元,公开竞价起始价仅为153.82万元,相当于打了0.4折。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个贷不良平均折扣率低于1折

  同日,平安银行发布的关于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显示,其转让的一笔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1.77亿元,公开竞价起始价仅为180万元。这一案例进一步印证了个人不良贷款处置的严峻形势。

  据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批量个人业务的平均折扣率及平均本金回收率进一步走低,相关数据水平远低于对公业务。具体来看,今年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平均折扣率为4.1%,较去年同期的4.6%下降0.5个百分点;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较去年同期的8.8%下降1.9个百分点。从资产类型来看,个人消费贷款平均折扣率低至3.8%,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5%。一季度成交的128个项目中,有88个项目的折扣率低于10%。

  受访专家表示,个贷不良资产主要是无抵押的债权,收债难度较大,成本高且周期长。逾期时间越长,回收可能性越低,价格折扣也越大。此外,市场供需关系也是影响转让价格的重要因素。当前市场面临较大的处置压力,也导致了转让价格的走低。

  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坚守风险底线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向媒体表示,2024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处置不良资产3.8万亿元,“创历年之最,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一表态彰显了监管部门对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的高度重视。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总成交额达483亿元,其中批量个人业务转让规模达到了370.4亿元,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43亿元同比激增761%。这一数据再次证明了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上的积极行动。

  多家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例如,平安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将持续升级风险模型,提升客户识别能力,实现更精准的客群分类,同时主动调整客群和资产结构,实施差异化风险管理政策,推进优质资产投放,加大不良贷款处置。

  不良贷款处置成银行提升竞争力关键

  “银行加速出清不良贷款主要受市场环境和政策推动因素影响。”受访专家表示。市场方面,部分个人资产状况恶化,导致个人业务不良资产增多;政策方面,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机构范围扩大,提升了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同时,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理念也发生转变,从以往倾向自行催收转变为提高效率而选择批量转让。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资产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银行通过进一步清理不良贷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银行释放被不良贷款占用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还能降低不良贷款对银行利润的侵蚀,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