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十年蜕变:科技赋能服务民营经济
AI导读:
本文剖析了民营银行十年来的成长轨迹,展示了其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的独特路径和显著成效。通过差异化服务和科技赋能,民营银行不仅推动了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还塑造了自身在金融服务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过去每逢中秋和春节前夕,蒙牛经销商李网都要从江苏“打飞的”赶往内蒙古总部,只为拿到一份几十万元备货贷款所需的经销授权合同。如今,网商银行通过产业链金融模式,让“李网们”无须奔波也能轻松获得贷款。
自2015年首批民营银行开业以来,这些新兴银行探索出一条服务民营经济的独特路径:没有实体网点,依托支付、消费等场景采集多维数据,通过算法填补小微企业等“信用白户”的金融服务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到,“提高为民营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家民营银行及业内人士,旨在通过剖析过去十年民营银行的成长轨迹,为当前大量中小银行摆脱同质化竞争、提升服务民营经济效能提供一些借鉴。
差异化服务填补市场空白
在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纺织园区,某纺织公司是沃尔玛等知名品牌的供应商,近期收到了700万元贷款。武汉众邦银行了解情况后,创新运用仓单质押贷款为其破解难题。这正是民营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生动写照。
一般来说,民营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可概括为四类:一是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二是个人消费者。三是农村用户。四是创新型企业。这四类群体传统银行覆盖不足,民营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为没有固定资产可抵押的中小微企业放贷,推动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据记者梳理,截至2024年末,已披露数据的11家民营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共计5205.72亿元。而民营银行服务的普惠小微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过去十年,民营银行对于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创新服务民营经济主体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科技赋能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进
在服务民营经济的过程中,民营银行也一步步发展壮大。自2015年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首批5家民营银行开业以来,经过十年发展,民营银行已增至19家。截至2024年末,19家民营银行合计资产规模突破2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速超9%,远超银行业平均水平。
民营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优势,让其能够以轻量化架构切入场景金融,通过科技化手段服务大量企业。数据显示,网商银行2024年科技人才占比达67%,苏商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也达到了51%。
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民营银行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强了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既推动自身发展壮大,也塑造了其在服务民营经济版图中的独特“生态位”。
站在新起点不断锤炼新动能
站在新一个十年的起点,市场对民营银行支持民营经济有更多期待。《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明确提到,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
但部分民营银行经过快速发展后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基于此,多位受访者认为,民营银行的发展需要更精准的政策支持,以充分发挥其服务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差异化优势。加快数字化转型也是民营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
展望未来,民营银行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民营经济的征程依旧任重道远。民营银行唯有不忘初心,坚守“普惠”的底色,方能与民营企业共同构建一个更具活力、韧性与包容性的民营经济发展生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