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陆续揭晓,不良资产出清成为银行业核心议题。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转让资产总额突破2800亿元,激增逾八成。未来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增长潜力巨大,市场参与者众多,推动业务转型创新、提高回收效率迫在眉睫。

  证券时报记者黄钰霖

  随着年报季的启动,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陆续揭晓。通过经营数据及管理层发言,“不良资产出清”成为银行业核心议题。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资产总额突破2800亿元,激增逾八成;挂牌项目数量亦大幅上升,增幅超四成。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参与机构增多、市场需求攀升,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主体间的合作强化、资金处置效率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增强等均不容忽视。

  股份行占据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半壁江山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不良贷款挂牌转让总额达2861.9亿元,同比增加1273.7亿元,增幅高达80.2%;全年挂牌项目共计1041单,较2023年增长超四成,日均三笔资产上架交易。

  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均为不良贷款转让的参与方。从成交规模看,2024年股份行成为不良贷款出清的主力,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达1125.4亿元,占比49.83%。消费金融公司、国有大行紧随其后,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分别为414.4亿元、352.5亿元。

  成交数据显示,批量个人业务(含个人消费贷、经营贷、信用卡等)在全年成交中占比最高,达1583.5亿元,占总成交的七成。其中,个人消费贷款是主要资产类型,以2024年第四季度为例,占比达66.6%,个人经营贷款、信用卡透支分别占19.1%、14.9%。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股份行成为不良资产转让主要力量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市场化程度高,更倾向于通过银登中心处理不良资产,加速出清;二是零售转型步伐快,个人信贷业务规模大、占比高,政策放宽后,个人不良资产转让需求增加。

  董希淼认为,消费金融公司资产以个人消费贷款为主,且多数不具备规模化处置能力,因此成交规模靠前。这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减轻资本占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地方AMC积极承接不良资产

  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不良资产平均折扣率及本金回收率走低。以占比最大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为例,截至2024年末,平均折扣率为4.8%,同比下降20个基点;平均本金回收率7.3%,同比下降50个基点。

  不良资产平均折扣率下降意味着银行出售不良资产折扣高、成交总价低。

  业内人士指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在政策支持、市场供应及参与度等方面发展迅速,形成复杂且市场化的资产估值定价体系。叠加部分居民还款能力下降等因素,个人不良资产平均折扣率和回收率呈现下滑趋势。

  “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差异化定价,在不良资产出清中保持效率并尽可能减少损失,对银行经营能力是一大考验。”该人士表示。

  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而言,低折扣出售的不良资产具有极大吸引力。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地方AMC受让不良贷款未偿本息1639.5亿元,占全年成交规模的七成,成为最主要受让方。

  银登中心统计的批量个人业务前十大活跃受让方均为地方AMC,包括北京市国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浙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业内人士透露,活跃的地方AMC多具有地方政府背景。

  新世纪评级发布的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报告指出,地方AMC被视为金融企业的重要延伸,被整合至地方金融控股平台或投资公司中,且多数在早期设立时被赋予政策属性。随着宏观经济波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用风险上升,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主体承载着护航区域经济和金融稳健发展的政策目标。

  市场持续扩容,业务亟待创新

  当前,金融行业不良资产出清持续加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20家商业银行在银登中心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农商行等,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超600亿元,大幅超过去年同期。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参与机构扩容和政策支持,2025年个人贷款不良资产转让规模将继续上升。

  自2021年原银保监会批准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以来,政策逐步放宽。2023年,《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出台,将“重组资产”纳入不良统计,为银行不良资产出清加速。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015家机构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农商行、消费金融公司等。

  参与者众多、市场需求增加,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创新、提高回收效率迫在眉睫。

  新世纪评级报告认为,未来不良资产来源将拓展至更广风险范畴,业务领域分散,处置周期延长。在此背景下,地方AMC需从传统不良资产包转向定制化全方位纾困。

  这意味着地方AMC在运营中将面临风险定价、资源配置、融资渠道拓宽及成本降低、风险识别与防控等多方面挑战。

  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表示,当前形势对AMC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推动处置方式和手段创新。以个贷不良资产回收为例,可采用数字化催收、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提高处置效率和回收率。出让机构与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新模式,提升金融市场处置能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