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一年来,超过50家银行机构宣布停止无卡存取款业务,引发热议。此举被部分用户吐槽为“倒退”,但实为银行基于风控升级和成本管控作出的现实决策。随着移动支付普及,银行正积极探索用更安全技术重构无卡交易生态,未来金融服务将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上实现更优平衡。

  近期,一则银行停止无卡存取款业务的消息引发热议。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已有超过50家银行机构宣布停止无卡存款、无卡取款、扫码存取款等功能,覆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等多类金融机构。业务调整后,用户需前往银行营业网点办理存取款业务,或继续使用银行卡在自助设备上进行存取款。这一决策被部分用户吐槽,称重回“插卡时代”是金融服务的“倒退”。

  然而,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银行收紧无卡存取款业务,是基于风控升级叠加成本管控而作出的现实决策。随着网络攻击手段升级,无卡业务存在的身份识别和确认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反诈、反洗钱等监管趋严,银行需加强用户真实身份核验。同时,移动支付普及,无卡业务体量占比小但维护成本高,叫停此类业务有助于银行降本增效。

  真正的金融创新应当兼顾便利性与安全性。这一业务调整,体现了银行在科技浪潮下对金融创新路径的重新校准。尽管传统无卡业务在收缩,但银行对“无卡化”的探索并未止步,正积极探索用更安全的技术重构无卡交易生态,如引入生物识别、多因子认证等,强化风险监控。

  此外,区块链等技术也在渗入银行业务流程管控中,确保交易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试点加速推进,可通过手机NFC或二维码便捷完成无卡取现等业务,兼顾安全与效率。在金融科技持续迭代的当下,银行这一业务调整是主动适应新环境的务实之举。

  长远来看,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成熟,未来金融服务将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上实现更优平衡,为用户带来更可靠、高效的体验。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