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银行迎来“降息潮”,纷纷下调存款利率。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降低负债端成本成为关键举措。降息对银行、实体企业和居民均有利,但需谨慎操作,避免对居民造成心理冲击。过低的存款利率不适合我国国情,需保持在适度水平。

最近,多家银行“开门红”活动结束后,迎来“降息潮”,纷纷下调存款利率。进入4月,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一些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40个基点,从2.05%降至1.65%;多地中小银行也调整了存款利率,不同期限利率调整幅度在10至80个基点之间,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更显著。往后看,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趋势还将延续。

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有其合理性。当前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高存款利率难以为继,降低负债端成本成为稳定息差的关键举措。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4年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2%。在资产端优化配置的同时,银行还需管控负债成本,精细化存款定价,强化对被动负债的主动管理。同时,中央政府推出提振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要求银行降低经营贷、消费贷等贷款利率,以降低实体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为避免存贷款利差倒挂,银行只能降低存款利率。

主观上,银行希望通过降息引导存款资金转向活期,推动居民存款流向投资或消费,助力经济复苏。A股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银行负债管理面临挑战,降息成为必然选择。

理论上,降息对银行、实体企业和居民均有利。对银行而言,可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提升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对实体企业而言,存款利率降低意味着社会筹资成本下降,企业贷款成本随之降低;对居民而言,可获得低利率贷款,减轻负债压力和偿债成本。因此,当前银行的降息潮是刺激经济的“逆周期”行为。

然而,存款利率调整关乎民众切身利益,需谨慎操作。存款利率不宜一味降低,调整时需保持频次和幅度的适宜性,避免对居民造成心理冲击。

从宏观角度看,过低的存款利率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财富分配差距大,很多人依赖存款应对养老、医疗等需求。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削弱银行转型动力,还可能滋生风险。此外,过低的存款利率不利于银行业洗牌,优化经营生态。

因此,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需适度,并考虑五个问题:货币政策目标应体现民生情怀;考虑中低收入群体和储蓄习惯;激励银行经营转型和创新;发挥存款利率对民众投资行为的导向作用;考虑社会财富分配公平,避免加剧两极分化。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