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引导,推动银行业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普惠型小微贷款持续攀升,信用贷款余额近10万亿元。金融纾困政策持续落地,旨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监管引导,推动银行业稳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截至今年2月末,普惠型小微贷款显著增长,其中信用贷款余额已近10万亿元。同时,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纾困政策也在自上而下地持续落实。业内专家指出,要破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关键在于加强信息共享和信用体系建设,并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以“信”换“贷”,普惠小微贷持续攀升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蒋平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25年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33.9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2.6%,远超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其中,信用贷款余额为9.4万亿元,同比增速更是达到了25.8%,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比重达27.6%,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蒋平介绍,2025年前两个月,全国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3%,较2024年下降了0.33个百分点,自2018年以来已累计下降3.9个百分点。

  据蒋平透露,自去年10月以来,金融监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各地深入企业开展走访对接,获取第一手信息。其中,各地政府部门依法共享企业信用信息成为重要一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此提供了坚实基础,多地依托当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工作。

  截至2025年2月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已累计发放贷款37.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9.4万亿元,有效满足了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围绕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多地在“信易贷”工作中探索出了良好经验。例如,重庆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大力归集涉农信用信息,推动云阳县等试点区域农户以“信”换“贷”,授信覆盖率大幅提升。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指出,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民营和小微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畅通资金流动、增强市场活力,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该机制更能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为中国经济保持韧性提供有力支撑。

  惠企纾困政策持续落地

  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制约其发展。

  近期,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召开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企业成本负担重问题,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组织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强化制造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支持,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

  惠小微企业纾困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地。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四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摸排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

  在地方层面,北京等地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错配等问题,以科技赋能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走深走实。山东则建立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联合会诊”制度,对暂不满足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形成清单式、闭环化的长效机制。

  合力破解融资隐形壁垒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会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担当,坚决消除阻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各种隐形壁垒,全力支持其健康发展。会议要求加大企业走访力度,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小微企业融资梗阻的核心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等。要破除这些障碍,需加强信息共享和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担保体系,并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督。

  杜阳认为,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需完善信用体系、推动数据共享、降低银行授信成本;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产品;政府则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政策性担保基金。地方政府在推进政策落地时,要确保政策透明,加强政银企合作,提高服务效率。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