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六大行陆续发布2024年度业绩,数据显示稳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主线。六大行总资产规模近200万亿元,归母净利润全面正增长,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措施,实现盈利动能平稳转换,精准支持民营经济和科技等战略领域。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何昕怡)当“让利实体”遇上“息差收窄”,国有六大行如何在逆风中稳住基本盘?3月21日至4月2日,六大行陆续召开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硬核数据解读2024年企业发展之路。关键词“稳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风险防控”“数字化转型”贯穿经营主线。

钱从哪来:净息差收窄中的攻守之道

韧性是大型国有银行和有竞争力商业银行的重要特征,源自银行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工商银行行长刘珺表示,资产负债表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匹配度高,均衡配置,既有顺周期驱动,也有逆周期布局。

2024年末,六大行总资产规模近200万亿元,工商银行蝉联第一,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均突破40万亿元,中国银行站上35万亿元台阶。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表示,公司成长性好,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贷款总额均大幅增长。

规模扩张的同时,资产水平优质,不良率低位,拨备覆盖率提升。截至2024年末,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35%,拨备覆盖率均超200%。建设银行行长张毅透露,公司管控资产质量有力,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均下降。

盈利方面,2024年六大行归母净利润全面正增长,合计超1.4万亿元,同比增长1.8%。农业银行涨幅最大,达4.7%。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介绍,公司盈利增速率先转正,全年实现净利润、营业收入均同比增长。

面对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六大行净息差缩水,但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宽非息收入渠道、强化成本管控,实现盈利动能平稳转换。工商银行副行长段红涛表示,公司应对新形势,推动结构调整,打开增长新空间。

展望2025年,多家银行判断净息差下行仍是共性,但幅度收窄。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看到净息差稳定的有利因素,资产端有利条件增多,负债端有利于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

钱到哪去:实体经济背后的底气

银行金融“活水”流向科技、绿色、普惠、县域,精准支持民营经济和科技等战略领域。多家银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两位数,如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

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介绍,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科技型企业贷款均居同业首位。交通银行专注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2024年为近2000家科创类企业提供授信额度支持。

银行贷款在民营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末,农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年增量均超万亿元。工商银行非公经济全口径投融资总额同业领先,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增速大幅高于各项贷款。

中国银行行长张辉表示,中国银行不断强化行业研究,持续深耕科创细分领域,为多家企业提供综合化支持。在“三农”、县域领域,农业银行持续倾斜金融资源,2024年县域贷款年增量突破万亿元。邮储银行坚决把金融资源投向“三农”领域,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下一步如何发展:业绩说明会释放新信号

业绩说明会上,机构、媒体提问2025年信贷投放策略、经营管理思路、全球化经营等安排,六大行透露发展规划。交通银行表示,确定“总量增、结构优、节奏稳”信贷增长计划。农业银行表示,围绕重点领域有效需求完善金融服务,预计全年贷款总量平稳、均衡增长。

中国银行表示,预计全年境内人民币贷款增量稳中有升,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邮储银行表示,继续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加大信贷投放。工商银行在服务外贸外资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跨境电商综合线上服务体系,满足收付资金直兑人民币需求。

中国银行境外机构2024年实现税前利润增长,继续构建新兴业务领域优势,提升全品类金融服务的市场份额。建设银行介绍,其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规模保持同业最大,下一步将通过优化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缓解客户阶段性还款压力。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