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银行业资产质量分化明显,不良贷款率波动
AI导读:
2024年末,全国多数区域银行业总体保持稳健,但数据普遍波动。16个地区不良贷款率上升,经济大省如广东、浙江等资产质量下滑,而甘肃、河北等地资产质量回归健康轨道。中小银行风险指标维持高位,但政策举措将持续加强风险化解力度。
2024年末,全国多数区域银行业总体仍保持资产质量稳健,但具体数据呈现普遍波动。近日,券商中国记者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梳理发现,在已公布2024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的26个地区中,16个区域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初有所上升,银行业资产质量分化明显。
具体来看,经济大省如广东、浙江和江苏的资产质量略有下滑,而此前风险偏高地区如甘肃、河北、广西等地通过持续处置和出清不良资产,已逐步回归健康轨道。甘肃、河北等地实现不良率和不良贷款规模“双降”,不良率分别下降至2.56%和1.66%。
同时,上市银行2024年度经营指标陆续披露,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和重庆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率均低于去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的水平。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银行业资产质量差异仍然较大,黑龙江、甘肃、吉林、海南、大连5个区域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超过2%。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来,不良贷款率指标偏高地区的数量已显著下降,海南、甘肃、大连等地降幅较大,已全面脱离5%的“警戒值”,步入安全区间。2024年,多个区域仍在持续压降不良贷款指标,甘肃、河北、广西等7个地区不良率也有不同程度下降。
甘肃是近年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典型区域之一。受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甘肃省内农信机构资产质量参差不齐。但数据显示,2024年末,甘肃银行业整体风险指标已实现大幅下降,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高于6%的情况已得到改善。
经济大省信贷质量方面,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业贷款资产质量在2024年有明显下滑,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规模呈现“双升”。其中,广东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52%,不良贷款规模新增约450亿元。此外,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发达城市也出现了信贷质量波动。
机构分化方面,近三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年处置的不良资产均超过3万亿元。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农村中小银行的风险指标仍维持相对高位。然而,随着多项政策举措的出台,未来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力度有望持续加强。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