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数量刷新单季最高纪录,金额同比增长56.7%。金融机构加速剥离不良资产包,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积极参与。政策支持和机制完善助力不良资产处置有序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重点。

  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布了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统计数据,不良贷款转让挂牌数量高达443单,创下了自202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单季最高纪录。同时,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按未偿本息口径计算)也攀升至1234.8亿元,同比增长56.7%。这一增长趋势引发了广泛关注,不良贷款转让挂牌为何屡创新高?

  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正加速消化不良资产。近期,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布的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显示,转让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1.45亿元,而起拍价仅为663.18万元,折扣力度空前。面对不良贷款的累积,金融机构纷纷采取低价出售不良资产的方式,以加速资产出清。

  从参与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积极参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分别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转让业务类型来看,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对公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等业务均有所增长,其中以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增长最为迅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指出,个人不良贷款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等特点,处置难度大、成本高。近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的快速增长,反映了银行零售业务不良压力的上升。在多重因素推动下,金融机构正加快消化不良资产,以提升资本充足率、保持合规性。

  为了完善不良资产转让机制,相关部门正不断强化和完善相关机制,推动不良资产处置有序发展。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成为承接金融机构出售不良资产的重要载体,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显著。同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有序拓宽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范围。

  政策的支持和拓展为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提供了更多渠道。未来,还将探索不良资产处理机制,通过核销、转让、重组等方式加快处置进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李广子表示,不良资产转让是金融机构消化存量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自试点以来,参与金融机构数量、市场认可度和活跃度逐年上升。

  在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不良资产风险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中小金融机构化解风险的重点在于处理不良资产和提升经营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合规建设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

  总的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应注重信贷服务的有效性,确保风险可控。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中小金融机构正加速推进改革化险工作,通过重组或合并等方式,因地制宜制定改革化险方案。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应不断提升经营能力,借助金融科技提升信贷投放的精准度,减少新增风险贷款。此外,加强贷后管理也是防范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手段。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