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好房子”建设:品质提升,引领居住新风尚
AI导读:
东莞市围绕“1245”举措出台品质提升“好房子”标准,通过“市场+保障”双轨并行机制,打造高品质住宅。首批保障性住房项目供应房源3691套,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推出47项高于国家规范的提升措施,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个维度,建立全链条质量监管与服务保障机制,提升居住品质。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是千家万户最朴素、最真切的期盼。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系统谋划,围绕“1245”举措(秉承一个核心理念、实施两个提升渠道、聚焦四大关键维度、强化五项管理措施)打出“组合拳”,出台品质提升“好房子”标准,为“好房子”建设交出精彩的东莞答卷。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民众对居住品质的期待,更引领了房地产市场的新风尚,住房品质提升成为东莞的新名片。
走进南城街道石竹花园小区,平整的道路、焕然一新的楼宇墙面、井然有序的车辆停放,无不展现着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新貌。这个曾经设施老化、环境杂乱的小区,通过连片式综合改造,如今已成为东莞老旧小区“好房子”模式的生动范例,彰显了东莞在提升居住品质方面的决心与成效。
“市场+保障”双轨并行
东莞秉承为人民群众打造“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运维”的“五好”住宅核心理念,建立“市场+保障”双轨并行“好房子”供给机制。一方面,致力打造市场化“好房子”,从规划布局、公共设施、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升住区空间品质;另一方面,探索将保障房打造成东莞“好房子”样板,精准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让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质的居住体验。
目前,东莞首批6个在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共计供应房源3691套,其中东寮·溪江苑项目已开放预订选房。这些保障房项目不仅满足基本居住需求,更在品质上向市场化住宅看齐,真正实现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跨越,展现了东莞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在新建住房品质提升的同时,老旧住房的“提档升级”也在同步推进。南城街道采取连片式综合改造模式,将稻花村、菊香苑、石竹花园3个老旧小区和周边配套道路基础设施纳入改造范围,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据介绍,“十五五”期间,东莞将启动建设25个城市更新重点片区,改造不少于200个老旧小区,持续提升群众的居住品质,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47项提升措施高于国家规范
为推动“好房子”建设精准落地,东莞多元联动、问需于民,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个关键维度,推出《东莞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导则》,其中47项提升措施高于现行国家规范。这些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东莞住宅的品质与竞争力,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居住环境。
一是夯实基础保安全。设计导则突出场地、消防通道、无障碍设计等硬性要求;实施房屋定期体检制度;配备高空抛物侦测、电动自行车入梯报警等智能识别安防监控系统,全面筑牢居住安全根基,让居民住得安心。
二是以人为本强舒适。提倡住宅层高不低于3.1米,卧室使用面积不小于6平方米;提高外墙、隔墙、楼板空气声隔声性能;鼓励建筑装修工程最低保修年限为3年,防水工程最低保修年限为8年;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完善全龄段配套设施,让居民住得舒心。
三是绿色低碳促节能。实施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提升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至20%;推广立体绿化、雨水回收等生态技术。2025年以来,东莞市新建民用建筑已100%实施绿色建筑,其中星级以上占比75%。2030年,预计东莞新建居住建筑中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80%,装配式建筑占比达60%,让居民住得环保。
四是智慧家居提品质。实现住区光纤到户及5G信号全覆盖;推动智慧社区与智能家居系统建设,一体化集成安防监控、车辆管理、远程家居控制等功能,打造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的未来智慧生活场景,让居民住得智能。
建立“执法+监管”双重机制
“好房子”走向现实,离不开全链条质量监管与服务保障。东莞从市场管理、设计源头、建材质量、施工建造到运营维护,强化住宅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每一环节都符合高品质标准。
首先,强化行业监管,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评定分离,优化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培育壮大一级企业,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其次,精化源头设计,创新出台地方标准《工程勘察岩土层划分技术标准》,启用工程勘察信息监管平台,实施房屋建筑工程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优化供应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建立东莞智慧住宅产业供应链,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同时,深化智慧监管,建立“执法+监管”双重机制,严把重点建材进场、主体结构安全、常见问题防控、竣工验收交付“四关”。开发东莞市建设工程数字化监督平台,目前正对3790个单位工程实施数字监管,通过科技智慧赋能建造质量提升,确保每一栋建筑都是精品。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