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财经大学202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聚焦房地产市场再定位。专家指出房地产正由经济支柱转向民生与创新载体,提出稳销售、稳预期、稳房价等新模式路径,强调精准施策与结构性分化,呼吁发展租房市场,推动租购同权,实现房地产供需匹配与可持续发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宋薇萍)近日,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202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以“宏观视角下的房地产市场再定位”为主题展开热议,聚焦房地产(SEO关键词1)未来走向。会上,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从家庭资产负债表视角理解房地产市场定位。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靳玉英教授致辞时表示,过去20年,房地产(SEO关键词2)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7%,房地产正由“经济支柱”转向“民生基石”与“创新载体”的双重定位。为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她建议,短期应着力扩大融资支持;中长期应加快推出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为房地产的平稳转型注入新动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在主旨演讲时表示,我国核心城市已开始步入存量市场阶段,二手房交易正成为主导。与此同时,我国住房消费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体现为租房队伍不断壮大,现房销售占比持续上升。关于未来发展方向,他强调要稳销售、稳预期、稳房价,系统提出构建房地产(SEO关键词3)发展新模式四大路径:加快完善保障住房体系,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以及新市民、青年住房难等问题;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依托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市场;鼓励人口返乡创业,释放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陆铭在主旨演讲时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增量空间,但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人口持续流入的都市圈需求依然旺盛,人口流出地区则面临收缩压力。建议“精准施策”,遵循“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调节逻辑。对于人口流入地区,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建设用地指标随人口流动而配置。具体措施包括:土地跟人走,优化土地规划,低效利用的工业和商服用地转住宅用地,增加住宅比率并放松容积率;增加土地综合利用比例,顺应后工业化城市的向心趋势,在交通便利的都市圈交界地带和轨交站点周边集中供应土地,打造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对于人口流出地区,建议推行“集中式收缩”规划,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在住房保障方面,他呼吁发展规范化的租房市场,推动“租购同权”,并将保障范围从“人才”延伸至广大普通劳动者。面向未来,他认为,房地产(SEO关键词4)行业需把握服务化、绿色化、适老化等新需求,通过减少空间错配、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公共住房服务配套等路径,最终实现供需匹配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在主旨演讲时表示,建议完善老旧楼宇改造机制、健全租金监测与调控机制,着力拓展多元退出渠道以增强市场的投资韧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