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成就: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成关键词
AI导读:
10月11日国新办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成就,强调以“安居”为基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包括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改革开发销售制度等,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其中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成为关键词。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在“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筑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受访专家认为,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房地产行业迎接新模式的关键期,也是房地产政策调整的重要阶段。同时,本次发布会也体现出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以“安居”为基点
“安居”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点。“十四五”期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下简称“住建系统”)坚持市场与保障相结合,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提高人民群众居住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对于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住建系统充分考虑保障对象的实际情况差异,建立了包含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对新市民、青年人等不同群体,在住房保障制度上作出了相应安排。
据倪虹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在着力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住建系统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充分赋予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自主权,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通过市场体系满足居民的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同时,存量住房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国有15个省、区、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房。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住房市场是否企稳要结合新房与存量住房综合评判,从新房和二手房总体交易数据来看,市场已经开始趋稳,房地产政策调整初见成效。
在着力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方面,“十四五”时期,住建系统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坚决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国家、省、市成立了三级工作专班上下联动,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指导各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楼一策”推进分类处置。据董建国介绍,截至目前,全国750多万套已售难交付的住房实现交付,有力维护了广大购房人合法权益。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也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要方向。
“十四五”期间,这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具体来看,包括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制度,发展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等四个方面。
其中,在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制度方面,董建国提到,在商品房销售方面,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做到“所见即所得”,从根本上防范交付风险;继续实行预售的,规范预售资金监管,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中指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河南信阳、湖北荆门和湖南邵阳等地已先后落地相关政策,明确推动现房销售,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董建国还提到,构建新模式是为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倪虹表示,推动“好房子”建设,要在好的标准、好的设计、好的建材、好的建造、好的运维上下功夫。
“此次发布会上强调了好建造、好运维。这里的建造,既包含建筑本体,也包含配套设施和服务;好运维就是交付以后的维护,包含物业管理,房屋体检和保险,以及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根据体检推进改造、更新等等。”李宇嘉认为,未来,“好房子”也将重点应用于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
“发布会进一步明确了‘好房子’建设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中指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未来发展重点,紧抓“安居”基点,提高居住水平,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仍有进一步完善空间。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立足于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城市更新大场景,落实好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各项任务,推动形成供应体系健全、要素配置合理、监管制度规范、行业经营稳健的房地产发展新格局,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董建国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