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传统楼市“金九”时节,百强房企销售业绩回暖,9月单月销售总额环比增长。房企拿地积极性提升,央国企主导拿地市场。头部房企货值储备领先,市场分化明显。政策聚焦“止跌回稳”,房地产市场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传统楼市“金九”时节,百强房企销售业绩呈现回暖态势。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9月百强房企销售总额达26065.9亿元,同比下降12.2%,降幅较1-8月收窄1.1个百分点。房地产回暖迹象明显,9月单月,百强房企销售总额环比增长11.9%,实现销售微幅回升,为市场注入信心。

  从企业表现来看,保利发展、绿城中国、中海地产、华润置地、招商蛇口稳居前五,前9月全口径销售额分别为2017亿元、1785亿元、1705亿元、1544亿元、1406亿元。万科前9月全口径销售额1002亿元,也位居千亿阵营,建发房产、中国金茂、越秀地产、滨江集团紧随其后。头部房企的稳健表现,成为房地产市场稳定的重要支撑。

  整体而言,头部房企规模分化仍较明显,1000亿以上阵营有6家,与去年同期持平,销售额均值1576.8亿元。第二阵营(500亿-1000亿)共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家。第三阵营(300亿-500亿)企业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家。房企分化格局下,市场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销售端回暖的同时,房企拿地积极性也有所提升。中指院数据显示,1-9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7278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较1-8月扩大8.7个百分点。拿地市场的活跃,反映出房企对未来市场的积极预期。

  9月,部分房企通过收购形式获取大规模土地,致拿地总额同比增幅扩大。拿地企业仍以央国企为主,拿地金额前十企业中8家为央国企,部分民企亦有一定投资强度,如滨江集团拿地金额位居前十,邦泰集团也进入拿地金额前二十。央国企主导下,民企也在寻找突破机会。

  三季度以来,房企除在公开市场以招拍挂形式拿地外,也在积极通过收并购的形式获取土地。总的来看,收购土地标的通常在核心城市核心区位,且土地标的较高,多以联合体形式收购。如8月1日,华润置地收购上海耀华路项目和余庆里项目;9月,中海地产、招商蛇口、中旅投资联合收购徐汇东安城市更新项目。核心城市土地资源,成为房企竞争焦点。

  从新增货值来看,头部房企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绿城中国、保利发展和中海地产位列前三。1-9月,绿城中国以1175亿元新增货值占据榜单第一;保利发展新增货值规模为1010亿元,位列第二;中海地产以952亿元新增货值位列第三。头部房企货值储备,决定未来市场格局。

  从重点城市拿地金额TOP10房企来看,央企、国企和地方国资仍是主力,民企仅在重点深耕区域补充土储。招商蛇口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四个城市拿地金额均进入前十;建发在杭州、北京、苏州和成都四个城市拿地金额进入前十,绿城和保利均在3个城市的拿地金额位列前十,头部企业聚焦核心城市加大力度补仓。滨江集团聚焦杭州,在杭州位列拿地金额第一;大华集团在上海增加土地储备;嘉禾兴地产进入成都拿地金额前十。城市深耕策略,成为房企发展新路径。

  展望后市,中指研究院分析师王建梓分析认为,短期房地产政策预计将继续聚焦“止跌回稳”目标,推动已出台各项政策加快落实,同时增量政策也存在一定预期。此外,10月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有望为房地产未来五年发展指明方向。政策导向下,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新机遇。

  市场方面,房企上半年在核心城市竞得的部分地块预计将在四季度逐步入市,新增供应增加有望对核心城市新房销售形成一定支撑,“好城市+好房子”仍具市场机会;而近两年新项目供应偏少的城市,则仍将以去库存为主,市场分化趋势或将延续;二手房受挂牌量维持高位影响,短期或将延续“以价换量”行情。房地产市场,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