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郑州等地释放楼市政策优化信号,拟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年龄上限,以适应国家延迟退休政策。北京、西安等多地已落地政策调整,延长贷款年龄上限至男性68岁、女性63岁。此举旨在释放改善型住房需求,但银行也面临新的风险考验。

  近日,郑州释放楼市政策优化信号,拟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年龄上限,此举旨在适应国家延迟退休政策,进一步释放改善型住房需求。

  自2024年以来,全国多地出台类似政策,延长贷款年龄上限。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北京、西安、昆明、青岛等地已落地政策调整,将贷款到期年龄上限普遍延长至男性68岁、女性63岁,或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与国家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协同适配。

  业内人士指出,公积金贷款年龄上限的调整,不仅放宽了借款人年龄限制,为延长贷款期限创造空间,还有助于释放住房消费潜力。然而,这也对银行风险评估与防控机制提出了新的考验,银行需在政策红利与风险底线间寻求平衡。

  政策调整特征显著

  4月23日,郑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延迟退休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时,贷款到期年龄上限调整为男性68岁、女性63岁,或延长至借款人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且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本次意见征集时间为2025年4月23日至5月6日。

  自2025年1月份国家推行弹性退休制度以来,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同步调整贷款政策,形成“法定退休年龄+5年”的弹性机制。北京、西安、昆明、青岛等地纷纷跟进,通过延长借款人年龄上限,进一步释放改善型住房需求。

  综合来看,多地政策调整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普遍延长年龄上限;二是形成双重约束机制;三是与国家延迟退休政策同步实施。

  银行需强化风控

  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关荣雪表示,本轮公积金贷款年龄上限调整的原因主要基于三方面:适应延迟退休政策、降低购房者月供金额、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购房需求。

  然而,业内人士也指出,政策落地过程中,银行面临多重风险挑战。银行需更加细致地评估高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还款能力,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同时,银行应与公积金管理中心保持密切合作,共同优化贷款流程和服务。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