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一季度以来,各地因地制宜落地各类配套政策,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信心恢复。多地楼市出现好转迹象,市场止跌回稳态势延续。政策还需在加大收储力度、加速去库存等方面着重发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在“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一核心政策目标的指引下,今年一季度以来,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落地各类配套政策,从需求侧的降低购房者置业门槛、降低置业成本、加大购房补贴力度等,到供给侧的优化供地、盘活存量等,持续推动市场信心恢复。

  根据中指监测,2025年以来全国有超110省市(县)出台政策超170条,明确稳定楼市预期,激活购房消费动能。楼市政策频出,市场止跌回稳态势延续,新房交易在1-2月修复至去年同期水平,3月份出现局部“小阳春”。克而瑞重点监测的30个城市成交规模同比微增3%,一季度累计同比增长6%。二手房市场表现同样亮眼,热点城市与新房市场高度趋同,刚需刚改客户持续入市。

  业内认为,后续房地产支持政策可继续在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合理控制新增土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收购存量商品房、推动“白名单”机制更快落地、给予企业更大力度融资支持等方面发力,在供需两端持续优化调整,提振市场信心。

  推动市场回稳

  今年以来,各地都在积极落实各类稳市场的政策要求,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中指院监测,截至4月初,全国有超110省市(县)出台政策超170条,其中两会后落地政策超60条,各地政策优化集中在调整公积金贷款、加大购房补贴力度、推动税费优惠、创新探索购房模式等方面。

  在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方面,超30省市进行了首付比例下调、提高贷款额度等调整,优化公积金贷款住房套数认定标准,支持提取公积金用于首付等。

  3月中旬,一线城市深圳推出公积金新规,将家庭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110万元,购买首套住房最高额度可上浮40%、多子女家庭可上浮50%,购买保障性住房可上浮20%,合计可上浮110%,三项叠加贷款额度可提升至231万,进一步加大对购买首套住房、多孩家庭等的政策支持力度。

  同期,济南、厦门、聊城等18城将二套房的公积金首付下调至20%;北京试点公积金直付房租,泸州、宁波等城市支持提取公积金支付新房及二手房首付。

  在购房补贴方面,亦有约20省市推出优惠政策。例如郑州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购房补贴;无将购房补贴与马拉松赛事结合,给予赛事参与者3万-8万元购房优惠。

  多地探索创新购房模式,通过金融工具减轻购房者还款压力。3月10日,苏州推出“三低一宽”特色化金融产品(低首付、低利息、低月供、宽期限),创新设置低月供方案,缓解购房者初期资金压力。此后,南京也推出类似的“鑫青贷”,支持降低前期还款压力。

  在供给侧,约有11省市推动供地优化、盘活存量、简化审批流程等,例如广东、四川控制新增宅地供应,福建优先推出配套成熟地块,辽宁计划收购12万套商品房转为保障房,湖北有高校试点收购存量房用作宿舍等。此外,重庆、上海、广州、深圳等10省市加强城市更新与融资支持。

  在一系列政策之下,各地楼市出现好转迹象。一季度土地市场“地王”潮时隔多年再现,北京、上海、成都、杭州、苏州等热点城市屡屡刷新地价;楼市整体延续止跌回稳的态势。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深圳新房网签成交面积同比增长超80%,上海、广州、杭州、宁波、南京等城市同比增长均超20%。

  某央企华中区域营销负责人表示,近期市场有起色,新开项目销售情况良好,基本都是第四代住宅、大户型改善产品,“我们在成都一个项目的开盘去化率百分之九十多,土拍的热度一定会向销售端转移的”。

  加速去库存

  为延续当前楼市向好的势头,政策还需在加大收储力度、加速去库存等方面着重发力。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要“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业内预计2025年收储将加速。

  不过据中指监测,截至3月8日,各地公示第一批拟使用专项债收回收购闲置存量土地的数量已接近240宗,拟收储价格超450亿元。除广东外,其他地区整体进展较慢。

  中指院提出,落实过程中的难点主要包括专项债额度不清晰、调规程序复杂、土地置换利益难协调等,部分地方政府参与积极性不足;收购价格低,政府和企业协调困难;收购标的物更集中在地方国企,较难调动其他类型企业的积极性。

  中指院建议,第一,对收购价格,以土地出让时的起拍价作为重要参考;第二,对收购标的物,限定收购2020年以来的存量土地;第三,对城市类型,聚焦核心城市/区域项目。同时,中央单列用于收回闲置存量土地的土储专项债额度,也有助于加快收储节奏。

  有民营房企内部人士建议,在政策落地时适当增加民企比例,在收储收房的资金分配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

  中指院认为,要实现相关资金落到实处,一方面要以合理价格收购,放宽收购标的物限制;另一方面,收购项目用于保障房时,可先用于保租房,未来适当时仍可作为商品房出售。

  加大主体支持力度

  供给侧另一重要措施是推动“白名单”制度更大力度落地,给予企业更多融资支持。

  据中指院统计,截至目前,融资“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超6万亿元,但资金实际到位较慢。

  中指院建议,各部门加强协同,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加快落实“白名单”资金,优化项目放款条件,加快放款节奏。同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债务能展尽展,避免企业违约,稳定市场预期。

  某民营企业内部人士表示,解决房企保交付和化解风险需分类对待,对积极自救但短期资金腾挪困难的房企,应给予帮扶及鼓励,从“项目白名单”推进到“主体白名单”机制,成立专项贷款支持计划,给予定向支持。

  该人士还建议,重新梳理资金监管规则,保证对民企和央国企一视同仁;允许企业根据工程进度节点申请动态释放超额监管资金。

  加大力度扩需求

  扩大需求是促进市场止跌回稳的核心要素之一。业内预计,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和货币化安置城中村改造将是需求侧的工作重点。

  中指院指出,北京、上海、深圳和海南部分地区仍有限购,接下来核心城市有望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优化限制性政策。

  同时,城中村改造加力实施有望带动更多购房需求入市。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一线城市需以长效机制建设为核心,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并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应放在推进去库存方面,通过税费减免激活改善性需求。

  在当前供需格局之下,行业关键痛点是购房能力与意愿不足。因此,仅凭降低首付比例、放松限购限贷等政策,能撬动的购房需求有限。建议一揽子推出创新政策组合拳,帮助市场恢复信心。例如,大规模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鼓励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