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一季度,房地产行业迎来债务重组关键期,59家房企披露重组进展。头部房企探索突围路径,中小房企挣扎。债务重组策略转变,“展期+削债”成趋势。政策支持空前,但房企仍面临多重挑战,2025年偿债大年压力巨大。

2025年一季度,房地产行业迎来了债务重组的关键窗口期。

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59家出险房企在债务重组或破产重整方面披露了进展,其中39家房企披露了债务重组情况,13家完成了全部或部分的债务重组。进入3月后,房企重组进程显著提速。3月13日,世茂集团发布公告称,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已获批,并已达成所有计划条件;3月17日,龙光公布其整体境内债务重组方案,本金余额合计219.62亿元。

然而,重组进程的加速仍难以掩盖行业内部的巨大差异。头部房企凭借优质资产与政策资源,成功撬动债务困局,而部分中小房企仍在债权人清盘申请与资产贱卖中艰难挣扎。

行业分化加剧

在政策与市场信心的双重推动下,部分头部房企已探索出多条突围路径。龙光集团提供了实物资产抵债和财产权信托份额抵债两种模式,世茂集团则为债权人提供了短期、长期工具及强制可换股债券等选项。

与头部房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房企既要应对债权人提高的担保要求,又面临三四线城市资产贬值导致的处置困境。如正荣地产,于2022年2月宣告美元债违约,重组进程一再拖延,最终在今年1月宣布境外债务重组支持协议失效。

分化背后的核心在于资源差异,头部房企持有核心城市硬资产,抵债价值易获认可;中小房企项目多位于三四线城市,去化难度大,丧失债权人信任。

在发债端,据克而瑞数据,2024年国央企发债量同比下滑29%,民营企业大幅下滑82%,混合所有制房企发债量也大幅下降。各类房企发债量均大幅下滑,但民企降幅最大。

“展期+削债”成趋势

本轮债务重组呈现策略性转变。相较于过去以展期为主的模式,当前房企更倾向采用折价赎回、强制转股等手段减负,“展期+削债”成为趋势。

如碧桂园发布的境外债重组公告,旨在减少境外债务最多116亿美元,债务到期时间延长至11.5年,加权平均借贷成本降低至每年约2%。融创中国的债务重组方案也成功削降了超过50%的境内公司债务。

东方证券分析认为,偿债压力较大的房企将加速债务重组进程,且削债比例提高可能是普遍趋势。除了债务重组,调规、换地也有助于房企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销售去化,回笼资金,但销售端改善需要过程。

另外,由于出险企业现金流紧张,优质资产不多,“债转股”成为房企重组的标配。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2024年房地产融资政策进一步宽松,政策端通过“白名单”机制、银团贷款、债券融资工具等组合拳,为房企注入流动性。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白名单”项目审批通过贷款超5万亿元,全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超3万亿元。去年10月以来,央行推出专项再贷款支持政策性银行收购存量土地,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回收闲置土地。

3月19日,自然资源部、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有关细则,更好发挥专项债券稳经济、促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专项债收储,地方政府可回收企业无力开发的闲置地块,改善房企流动性压力,同时减少土地供给量,降低库存,促进市场止跌回稳。

不过,政策支持虽为房企赢得时间,但债务重组后能否真正“上岸”,仍面临多重挑战。如境外债重组进程中,优先级债权人与普通债券持有人诉求差异大。再如资产处置与再融资难题,核心资产多被质押或查封,处置周期长、折价率高。

此外,房地产行业尚未走出弱周期,市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2025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达5257亿元,其中三季度是偿债高峰,到期规模达1574亿元。若销售市场长期低迷,已重组的房企仍将面临债务再次违约。

东吴证券研究指出,2025年或迎来房企债务重组高峰,部分房企有望通过债务重组度过短期现金流危机。

而在短期现金流压力缓解后,中长期仍需依靠自身实现稳定经营并逐步增长,具备优质商业资产及多元化布局的房企,有望率先实现经营修复,并借助REITs重启融资通道。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