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各地土地市场出现调规后再出让地块,如宁波、深圳等地块调整规划后成功出让。调规方向包括降低容积率、商业比例,提升住宅占比等,旨在优化土地利用,满足市场需求,推动项目开发。政策支持与市场去化压力促使土地调规现象频现,预计趋势将持续。

  各地土地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调规后再重新面市的地块。

  8月18日,浙江宁波以超19亿元的总价出让了一宗收储而来的地块,重新出让时该地块不仅住宅面积变大,限高降低,还取消了部分配套建设;同期,深圳出让的今年最贵宅地——宝中南街坊地块,也历经了降低容积率、大幅降低商业用地配比等规划调整,最终溢价35%成交。

  土地市场相对的低迷,各地对地块进行调规以调动企业积极性已是今年以来的卖地的常态。据中指数据统计及监测,目前地块“调规”包括降低容积率、降低商业比例、提升住宅占比/得房率等方向。土地回收后的调规再上市,正为市场带来更多高品质土地供应。

  土地也在“优化升级”

  8月18日,宁波城宏置业以19.3亿元的底价竞得宁波市江北区一宗地块。这是一宗“收储-调规-再出让”的地块。

  该地块曾经于2022年6月由宁波城投竞得,其时以30.3亿元底价成交。今年6月,该地块以18.17亿元被收储,并经历一番调规后于7月重新挂牌出让。

  据克而瑞监测,该地块由两宗子地块构成,多项开发指标均有调整,包括将更大面积的商住子地块变更为宅地,小面积的宅地变更为商住,容积率调低,限高从原先的100米降低至80米,绿地率调高,并取消了一宗地块内规划的9班幼儿园。

  深圳亦有一宗调规后的地块成功出让。8月15日,华润&招商联合体以86.4亿元的总价拿下了深圳宝安区A002-0108地块,溢价率35%。

  该地块在今年4月份时曾挂牌又“中止出让”。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该地块体量大,且商业比重过大,且要求整体转让,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要求过高;同时,深圳当地非住宅(特别是公寓)存量较大,包括酒店、商办等,目前正面临着空置和去化压力大、招商难的问题,这些都抑制了开发商拿地意愿。

  7月份重新上架时,该地块的相关规划已经过调整。例如,地块面积减少5000平方米,容积率从5.7降至3.4,且住宅占规定建筑面积比例提升至近90%;大幅降低商业用地配比,起拍价格也从86.27亿元降至64.09亿元。整体来看,地块开发门槛明显降低,居住属性更加纯粹,吸引力增强。

  今年以来,全国各大城市的土地调规越发频繁。在苏州工业园区,8月份有两宗地块由商办混合用地调整为二类城镇住宅用地;在广州南沙区,7月有宗收储的地块发布公示拟进行调规,由商务用地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此后再挂牌出让;在杭州萧山区,4月份时有一宗地块也进行了“商改住”,将一宗商业/商务金融/公共交通地块调整为二类城镇住宅用地……

  业内对土地规划调整已经有了一定预期。今年7月底,华发股份在深圳前海冰雪世界项目中的7 块商业用地退回后,就有分析指,前述地块可能会选择调整规划条件后再出让。李宇嘉就认为,对于前海来说,前期非住宅出让的规模太大,未来从产城融合、组团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增加出让住宅用地。

  如此多城市频繁对土地规划进行调整,背后有来自政策的支持。2024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三个方面18条举措处置闲置存量土地,明确鼓励地方政府“收、调、供”联动,为调规提供了政策依据。

  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出现多个“商改住”“降容”“退地再挂”案例。

  以上海为例,上海徐汇区斜土街道地块原作为商业办公用地交易成功,由小米以15.5亿元的成交价底价摘得,作为小米上海总部。2024年3月,上海市控规部门调整了该地块属性,重新上架出让的地块容积率由3.0调整为2.2,土地性质也变为住宅。2024年8月7日,该地块再由绿城以总价48.05亿元、30%溢价率摇号获取。

  中指研究院统计显示,武汉2024年超过10个项目申请将存量地块中的商业部分调整为住宅;2025年以来,“调规-再出让”的地块保持着一定规模。

  优化的背景和途径

  根据中指数据统计及监测,目前地块“调规”方向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降低容积率,这将有助于释放改善型需求。二是降低商业比例,增加项目住宅可售货值,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部分地块进行商改住调整后地块价值获得市场认可。三是提升住宅占比/得房率,如取消或缩小商业、幼儿园等配建,或把阳台、空中花园不计容等。

  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表示,目前土地调规再出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块此前遭遇“流拍”,通过调规可以增加地块吸引力使其顺利出让;另一类是回收闲置土地再出让。今年以来多地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取得一定进展,政府收回地块预计将通过调规后重新出让,而入市时间也与市场情况密切相关。

  为何近两年来土地调规的情况越发常见?曹晶晶表示,一方面,中央层面已将“盘活存量土地和商办用房”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自然资源部也明确允许“依法调整规划条件”。

  另一方面,从市场端来看,根据中指数据,重点50城新房可售库存出清周期仍在20个月,市场仍面临一定去化压力;与此同时,“好房子”项目普遍实现较好去化,表明改善性住房需求仍有空间,地块通过适当调规可以更加适应当下购房需求趋势。总结而言,调规不仅可以优化土地利用,推动地块出让,也可以使地块更符合当前市场需求,推动项目开发,为企业提供更多经营空间。

  有代建头部企业管理层就曾向记者表示,此前部分城投托底获取的地块开发条件并不理想,因为当时地价高,若仍以传统的开发逻辑或传统产品应对,项目已经无法开发,业绩也无法兑现,开发就会面临亏损的局面,因此,这样的地块只能被闲置。此时,对地块进行适时调整成为一种解题思路。例如一地块原本容积率很高,对应的刚需产品没有市场需求,经过重新算账后发现,若将容积率调低,产品形态变好,可以造洋房、四代宅、低密产品等,目标客户可承受的价格也得到提升。

  “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调规,或者与政府协商退地,调整好规划后重新挂牌。”上述管理层表示,项目既有了市场需求,也在经营上产生了更多空间。

  基于楼市、地市现状,业内认为,土地调规这一趋势将得到延续。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表示,城市供地策略不断优化,调规后的地块更符合市场需求,高品质住宅供应增加,以“好房子”为导向,改善供应结构,满足改善性需求;这也有利于促进房企拿地信心的恢复,提升房企参拍积极性;同时地块开发门槛降低,能让更多房企参与开发,提升市场活跃度。

  曹晶晶认为,短期来看,在全国土拍情绪整体偏低下,预计各地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继续推进土地“调规”,以帮助地块实现顺利出让。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