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楼市从深度调整逐步走向“止跌回稳”,购房者需警惕品质缩水与合同陷阱。本文梳理过去一年房产纠纷典型案例,结合政策趋势与法律框架,提炼出买房“八大雷区”,包括公区减配、外立面“变脸”、重要设施“狸猫换太子”等,帮助购房者避开楼市陷阱。

  楼市从深度调整逐步走向“止跌回稳”,房价博弈之外,一场关于“品质与信任”的暗战正在蔓延。在房产市场中,品质缩水与合同陷阱成为购房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过去一年,《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的房产纠纷案例中,大多指向“货不对板”——从公区减配、电梯降级到材料以次充好,开发商的“成本腾挪术”不断升级,捆绑销售、虚假宣传等违规手段更是屡禁不止。当“交付”成为底线,购房者需警惕更隐蔽的品质缩水与合同陷阱。

  值此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我们梳理过去一年典型案例,结合政策趋势与法律框架,提炼出买房“八大雷区”,帮助购房者避开楼市陷阱。

  公区减配:开发商“高配”宣传、“低配”交付已成行业顽疾。通过定制化样板间、豪华售楼处等营造高端氛围,但实际交付时“断崖式减配”。业主应收集线上线下宣传资料,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查处违法虚假宣传。

  以上海某新建楼盘为例,大堂、电梯间、楼道等公共区域装修降档,屋内新风系统被替换,地砖破裂,厨房不通热水。小区公共绿地被划归为某一楼住户所有,开发商应承担法律责任。

  外立面“变脸”:开盘时宣传“板外墙”“玻璃幕墙”,交付时却改用廉价涂料,导致建筑质感骤降。业主应立即提起相关违法查处,可能存在违规建设或虚假宣传。

  重要设施“狸猫换太子”:开发商在合同中模糊表述电梯品牌,实际安装与宣传不符。购房者应要求明确电梯品牌、型号及违约责任。

  强行交付:房屋质量问题频发,开发商以“保修期内免费维修”推卸责任。业主可拒绝收房,并要求开发商在合理期限内整改。

  环评不达标:因地块环评不达标导致的纠纷频发。购房者应保存检测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提出查处诉求。

  房产证“消失”:开发商将全款购房抵押给银行,导致房产证无法办理。业主可通过民事诉讼或政府信息公开等方式维权。

  捆绑销售:部分城市楼盘捆绑销售车位、装修等。购房者应谨慎选择,举报投诉违规销售行为。

  配套靠“画饼”:开发商夸大宣传配套设施,如虚构名校分校签约、宣称地铁商圈规划等。购房者应核实规划信息,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