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9月以来房地产行业融资活跃,新城发展等房企成功发行票据债券。信用债成融资主力,助力降负债;白名单机制为项目建设注入动力;民营房企境外融资破冰,释放市场预期改善信号。融资改善是稳楼市支撑力,房企需加快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9月份以来,房地产行业融资方面接连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新城发展子公司成功发行1.6亿美元优先担保票据,保利发展拟发行不超过150亿元公司债券,万达集团披露2025年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情况,首期发行10亿元。另据中指研究院9月25日发布的数据,2025年前8个月,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总额达3808.9亿元,同比微增0.8%,房地产融资市场(房地产融资)呈现积极态势。

在笔者看来,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多家房企尝试市场化融资且屡屡闯关成功,不仅为房企增厚融资现金流,更有利于其保交楼及经营回归正轨,还将在多方面助力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模式,修复市场整体信心。这一过程中,房地产行业(房地产)的融资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其一,信用债是融资“主力军”,为降低行业资产负债率提供有力支撑。从中指研究院监测的今年前8个月的房地产行业融资结构看,信用债融资以2290.9亿元的规模占据60.1%的比重,仍是房企融资大头。在经历了“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阵痛后,降负债已成为行业共识,而信用债的持续供给恰是优化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抓手,信用债市场(信用债)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一方面,企业通过信用债置换高息债务,可直接降低融资成本,如龙湖集团年内累计兑付债券本息约145亿元,持续减债实现有息负债规模下行;另一方面,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或者从大股东处获得信用债融资,为保障日常经营正常和债务重组赢得空间。由此可见,信用债市场的稳定运行,正逐步缓释行业偿债压力,有助于风险出清,进一步筑牢财务安全底线,对房企融资(房企)意义重大。

其二,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心剂”,加快实现“保交楼、保民生”目标。当前房企融资已跳出依靠开发贷、信用债等传统模式,形成“白名单”机制与创新工具互为补充的多元体系。尤其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下,“白名单”项目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当前,全国多地提出“应贷尽贷、应展尽展”目标,加速资金落地效率。9月2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在业内看来,协调机制建立了以房地产项目(房地产项目)为核心、资金封闭运转的融资新模式,既满足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也保障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需求,更有力保障了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多元融资体系协同发力则体现在经营性物业贷、公募REITs、持有型不动产ABS等工具的广泛应用上,这些创新融资工具正推动房地产融资从“增量依赖”转向“存量激活”。比如,自经营性物业贷放开后,持有大量商业资产的房企接住了这波利好。2024年初以来,招商蛇口、龙湖集团、新城控股等多家房企凭借抵押商场等经营性物业资产获得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多达数百亿元,为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加快项目交付,转变经营模式提供新动能。

其三,民营房企境外融资破冰,虽体量有限,却释放出市场预期改善的强烈信号。从中指研究院监测的今年前8个月的房地产行业融资结构看,海外债融资57.3亿元,占比1.5%,虽规模小但意义重大,这背后展现的是民营房企得以重启境外融资通道。今年6月份,新城控股母公司新城发展成功发行3亿美元高级无抵押债券,成为近3年首家重启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民营房企,被视为民营房企海外融资的破冰之举。9月23日,新城发展全资子公司新城环球有限公司宣布,公司成功发行1.6亿美元的优先担保票据,发行期限2年,票面利率11.88%,这也是新城发展今年发行的第二笔美元债。在业内看来,当前房地产境外融资的意义远超资金本身,对房企而言,这标志着其信用资质重新获得国际资本认可;对行业而言,这将为后续更多企业重启境外融资提供经验。这种信心传导效应,将与境内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形成合力,共同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对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意义深远。

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融资按下“加速键”并非意味着市场会快速回暖,当前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融资改善是“稳楼市”的支撑力,也是房企转变商业模式的助推力。接下来,随着融资“活水”持续注入,房企更需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守“保交楼”底线,修复购房者信心。同时,房企还要加快向“开发与经营并重”的新模式转型,通过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在融资环境持续优化与企业主动转型的双重努力下,房地产行业将迈向健康发展的新生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