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险资直接入市已迎来20周年,规模、主角与举牌对象均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险资举牌行为从激进扩张转向理性配置,聚焦高股息、低波动资产。银行股成为险资重点关注对象,但长期高股息优势取决于多项因素。保险公司面临资本金压力,中小险企加速增资补血。

以2005年为起点,险资直接入市已迎来20周年。20年前,险资入市迈出关键一步,当年9月末入市规模突破千亿元;10年前,险资开启首轮频繁举牌模式,全年举牌次数超60次;如今,险资入市的规模、主角与举牌对象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险资运用余额已超过33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耐心资本”。

近日,中国平安及其下属子公司在港股市场连续“扫货”银行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中国平安的动向,无疑是险资入市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披露,今年以来,共有4家险企举牌了6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4家上市银行,分别为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杭州银行。这些举牌行为,显示了险资对高股息、低波动资产的青睐。

过去十年,中国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行为经历了从激进扩张到理性配置的深刻转型。从2015年中小险企以万能险为杠杆争夺控制权的“野蛮生长”,到2024年大中型险企聚焦高股息、低波动资产的“耐心资本”策略,险资举牌的逻辑已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这一变迁背后,既折射出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也反映了保险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共生演进。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前H股市场估值较低、股息率较高,适合险资长期配置。

在王国军看来,未来险资举牌除了聚焦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外,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环保等领域仍是险资关注的重点,符合政策导向和长期收益需求。保险资金的“耐心资本”策略,正在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今年1月表示,保险公司投资股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加大股票投资也是当前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比较好的策略和选择。这一观点,无疑为险资入市提供了政策指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层面鼓励保险公司加大权益类投资配置,但对于部分中小险企来说,加码权益类投资对自身偿付能力水平亦提出考验。因此,中小险企在增资补血方面明显加快步伐。

十年浮沉,参与主体、举牌标的均有变化。一直以来,中长期资金被视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保险资金作为长钱长投的代表,其投资趋势也备受市场关注。过去十年,国内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经历了三次显著浪潮,其背后的投资逻辑、参与主体及市场影响均发生深刻变化。

从2015年的中小险企举牌潮,到2020年的大型险企举牌潮,再到2023年的大中型险企频频出手,险资举牌的对象也从房地产、商贸零售等行业转向银行、公用事业等低估值蓝筹股。这一转变,既体现了险资投资理念的成熟,也反映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

东吴证券此前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从标的特征来看,2020年以来的两次举牌潮对象都以H股标的为主,但涉及行业由2020年的银行、有色金属和房地产为主转变为2024年的公用、交运和环保为主。这一变化,进一步印证了险资投资策略的调整和优化。

在历次举牌潮中,银行股始终是险资的“重点关注对象”。无论是2015年的富德生命人寿连续买入浦发银行,还是2024年长城人寿买入无银行成为该行第三大股东,都体现了险资对银行股的青睐。进入2025年,险资对于银行股的热情依旧不减。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股是否能维持长期高股息优势,取决于多项因素。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利率长期下行的趋势下,银行股的“高息”优势能否持续取决于净息差、不良贷款率和盈利能力等多个关键指标。

随着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的不断增长和股票投资占比的连续上升,险资入市面临资本金压力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二期工程的规则下,不少险企面临较大压力。因此,中小保险公司正在加速增资补血以应对这一挑战。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