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人寿管理层调整,科技派高管能否破局?
AI导读:
长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管理层调整,新任副总经理周捷为科技派高管。当前长生人寿面临保险业务收入、利润双降及偿付能力压力。公司正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出智能展业助手,科技派高管能否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长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生人寿”)管理层调整频频。7月24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上海金融监管局核准了周捷担任长生人寿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任职资格。本月,长生人寿还到任了一位副总经理OHAMA TERUHISA(大滨辉久)。
从一季度业绩表现来看,当前长生人寿面临保险业务收入、利润双双下滑,偿付能力持续萎缩等难题。拥有“科技”背景的周捷能否带领深陷亏损泥潭的长生人寿走出困境?一切有待市场检验。
“科技派”高管主持工作
不知不觉间,长生人寿完成了“换将”,该公司原总经理沈逸波于今年1月离任。近日,上海金融监管局核准了周捷担任长生人寿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任职资格。
周捷是一位“科技派”高管。简历显示,周捷出生于1972年7月,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获学士学位,曾在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科技部、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现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办事处等工作。
周捷于2009年11月进入长生人寿,历任该公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江苏分公司临时负责人、中介业务总部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银保业务总部总经理等职。2024年11月起,周捷担任长生人寿副总经理,今年1月起担任该公司临时负责人、临时合规负责人,近期出任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两年,越来越多技术型人才开始走入了保险公司核心管理层。除了周捷,近期代行瑞华健康总经理职权的冯华,同样是一位技术型人才,曾在微软、蚂蚁金服、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等任职;今年3月履新太平人寿党委书记的赵峰,也是科技条线出身,曾任太平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技术执行官兼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等,目前他已是海南省副省长。
为何越来越多“技术大佬”开始在保险公司“挑大梁”?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险企对科技型人才的需求激增,本质是行业生态变革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监管政策明确要求险企加强科技投入,推动人才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从“基础保障”转向“智能服务”,倒逼险企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服务精准度和响应速度。可以说,科技能力已成为险企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无论是风险定价、渠道管理还是客户运营,均需技术支撑。因此,选聘科技型人才不仅是顺应趋势,更是险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选择。
在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看来,科技型人才能带来新的经营思路和方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运营成本、拓展业务渠道,助力保险公司实现转型发展。
陷保费、盈利“双降”困局
长生人寿成立于2003年9月,总部位于上海市,目前为一家中资控股的寿险公司,注册资本21.67亿元。
除了高管变阵之外,长生人寿的经营业绩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虽然拥有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日本生命保险相互会社等实力强劲的股东,但长生人寿近两年的业绩表现却难言乐观。
保费方面,今年一季度,长生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6亿元,同比下滑41.09%。实际上,长生人寿自2024年便进入了保费下滑区间。该公司2024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8.49亿元,同比减少12.04%。
谈及保险业务收入下滑的原因,长生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在行业新单规模保费整体下滑的背景下,长生人寿在经营中也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二是2024年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转型,逐步压降费用主动适应“报行合一”,业务规模有所下降,但业务价值稳步提升。
在王鹏看来,外部环境方面,监管政策调整,如“报行合一”压缩渠道费用和市场需求变化都会导致传统业务模式受阻;就内部而言,偿付能力不足也会限制长生人寿的保险业务扩展。
当前,长生人寿的偿付能力确实面临一定压力。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长生人寿的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1.4%、125.7%,两项指标较2024年底分别下滑12.7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该公司下季度偿付能力预测显示,两者将分别降至78.0%、106.5%,持续逼近50%和100%的监管“红线”。
“公司经营层正从资负两端采取措施稳固偿付能力,6月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0%。”长生人寿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
长生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中表示,近年以来,受利率下行增提偿付能力准备金的影响,公司偿付能力压力较大。公司已采取多项措施维持偿付能力充足。资产端,公司通过配置长期利率债以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负债端,产品转型后,鼓励新业务销售,努力维持偿付能力充足。
保费规模缩减的同时,长生人寿的盈利也未见明显起色。该公司上一个盈利年度还是2021年,此后该公司连续亏损至今,今年一季度,长生人寿实现净亏损1.3亿元,亏损额已经达到了2024年全年的67%。
长生人寿对此表示,从公司内部来看,自2020年进入股权转让过渡期后,公司受资本约束,为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监管要求之上,在负债端主动压降业务规模,在资产端大量增配长期利率债,拉低整体投资收益率,同时受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增提责任准备金、历史保单剩余边际不厚等因素影响,产生了费差损和利差损,造成公司持续亏损。
押注AI能否破局
在数字经济驱动全球变革的浪潮中,保险行业正迎来历史性转型机遇。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保险科技应用方面,长生人寿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例如,在营销端,长生人寿基于Deepseek大模型推出了智能展业助手“AI-长小生”,以精准对接保险代理人的业务场景需求。
长生人寿告诉北京商报记者,“AI-长小生”通过帮助代理人做需求分析、分析客户特征,结合产品资料、条款细则、结合预核保的结论,生成包括产品搭配及推荐保额、保费在内的一揽子产品推荐方案,同时帮助生成合规的销售话术。后续将继续推进“AI-长小生”包括洗钱线索智能推荐、信息安全事件检测、公司内部工作流程智能推荐等多方面的场景融合等。
王鹏指出,数字化布局是应对行业变革的主动选择,从风险管理看,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有助于提高风险定价精准度,优化资产配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关键在于技术落地与业务融合,需避免“为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将技术能力深度嵌入产品创新、渠道管理、客户服务等环节,形成“技术-业务-客户”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