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以来,已有十家财险公司宣布暂停或已无法开展互联网保险新业务。这些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达标等问题,业务恢复仍需时间。互联网保险业务暂停对部分财险公司造成不同程度影响,重启之路难点重重。

目前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财险公司距离“达标”还需一定时间。2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以来,已有十家财险公司宣布暂停或已无法开展互联网保险新业务,包括渤海财险、安华农险、亚太财险、都邦财险等公司。根据最新一期偿付能力报告,前海财险、珠峰财险等公司由于偿付能力仍未达标,互联网业务重启时间增添不确定性。

这些财险公司难以符合《通知》要求,恢复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仍需时间。部分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指标,如风险综合评级,仍不满足《通知》的相关要求,并在未来的多个季度仍难以达标。

截至2月17日,宣布暂停或无法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财险公司已达10家。其中,亚太财险、华安财险、安华农险、珠峰财险、富德产险、渤海财险、都邦保险、前海财险在内的多家险企发布公告,称将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

1月17日,亚太财险发布公告称,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相关监管规定,公司已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对于已承保客户,公司将继续履行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保障客户权益,做好各项服务。

亚太财险表示,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主要是因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相关监管规定以及自身业务调整等原因。这些调整短期内对业务收入产生影响,但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竞争力。后续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公司战略,不断优化业务结构。

其他财险公司多为2024年8月发布相关公告,表示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对已承保的保险合同继续履行保险责任,做好理赔等后续服务,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影响。

华安财险等公司也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暂停的公告中提醒消费者,如有新的保险购买需求,可前往公司营业网点咨询购买。

互联网保险市场离不开秩序的规范。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通知》引起广泛关注,对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导致多家保险公司因不符合要求而宣布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

《通知》规定,互联网保险公司之外的财产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应符合:最近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最近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B类及以上等要求。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表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推动保险业务快速增长。然而,也暴露出虚假宣传、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因此,《通知》旨在促进和规范互联网保险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保险业务暂停,对部分财险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有公司曾推出数款或十几款互联网保险产品,而也有部分财险公司发布的信息详情显示,历史互联网保险产品超过百款。随着相关业务的暂停,部分财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多年的合作被迫取消。

杨泽云认为,互联网保险业务暂停对公司而言,直接影响是新业务的停止导致业务收入下降。同时,可能影响现存业务客户的信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也表示,互联网保险业务暂停的影响包括消费者新需求满足不便,服务效率波动,产品开发节奏打乱,市场份额可能被抢占,品牌形象受损。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保险成为新一代保险消费者青睐的渠道,也是保险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业内人士认为,洞察互联网保险的消费趋势,就是洞察保险业的未来。

《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24)》指出,2023年共有70余家财产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业务。互联网财产险保费规模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达到1210亿元,同比增速5.5%。未来五年,互联网保险的年均增速将稳定在15%—20%的区间,总保费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华安财险方面表示,公司将持续关注互联网业务发展前景,如后续满足《通知》要求,将重启互联网保险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监管总局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未来互联网保险市场将更加规范、透明和健康发展。对于部分财险公司而言,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偿付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重启业务难点在于提升偿付能力、提高风险综合评级、优化内部业务流程。杨泽云指出,要重启互联网业务,需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评级等条件,并连续四个季度保持达标。

刘春生也表示,部分财险公司要重启互联网保险业务,可能需增资扩股、调整业务结构提高偿付能力,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科技投入优化业务流程。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