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对冲基金收益告负,多因素致表现欠佳
AI导读:
过去一年近七成量化对冲策略主题基金单位净值收益率为负。大盘走牛下,对冲成本上升、风格适应性不足、流动性压力及策略同质化等成跑输主因。不少基金正通过多途径增厚收益,投资者需理性认识其定位。
【导读】过去一年,近七成量化对冲策略主题基金单位净值收益率为负,量化对冲策略基金收益受挫。
最近一年,大盘走牛,量化对冲基金却有近七成单位净值增长率告负。对冲成本上升、风格适应性不足、流动性压力及策略同质化等,成为量化对冲基金在牛市中跑输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量化对冲基金收益。
为拓宽收益来源,不少对冲基金在根据对冲成本灵活调整配置比例的同时,也通过利率债、转债及股票多头策略提升组合性价比,以此增加量化对冲策略基金收益。
过去一年
近七成对冲策略基金收益告负
最近一年,大盘走牛,大部分基金斩获可观涨幅,仍有部分基金逆市亏损。
据Wind统计,截至8月22日,过去一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分别约34%、49%、73%。
强势行情下,权益基金业绩全面回暖,超过99%的主动权益基金取得正收益。不过,号称“牛熊市都能赚钱”的量化对冲策略基金过去一年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据Wind统计,截至8月22日,全市场可统计的23只量化对冲策略主题基金(以股票多空类为主),过去一年平均收益为-1.04%;其中16只基金过去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告负,占比接近七成。
具体来看,收益表现较好的基金中,中邮绝对收益策略过去一年单位净值涨幅最高,达5.56%;申万菱信量化对冲策略A、光大阳光对冲策略6个月持有A期间净值涨幅分别为4.15%、3.55%;海富通安益对冲A、广发对冲套利期间净值涨幅也均超过1%。
而在亏损的基金里,9只单位净值跌幅超2%,4只跌幅超4%,最大跌幅接近7%。
若将时间区间缩小至年内,量化对冲基金表现明显好转。截至8月22日,这类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转正,为0.96%;其中15只单位净值增长率为正,8只为负,最高净值增长率达10.79%。

多重因素导致
对冲策略表现欠佳
事实上,量化对冲策略基金在大盘上涨行情中跑输市场并不少见。
比如2023年9月,上证指数大涨超20%,但量化对冲基金平均收益为负;2014年第四季度,沪深300指数在短短三个月内暴涨40%以上,同期市场中性策略、多空策略均出现较大回撤,还引发投资者“用脚投票”。
“对冲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多空头寸对冲系统性风险,但在单边牛市中,多头收益会被空头对冲部分抵消,导致整体收益低于纯多头策略。”业内人士分析,量化对冲策略基金在牛市中表现不佳,主要源于四大核心问题。
一是对冲成本上升。牛市中股指期货贴水幅度减小甚至转为升水,空头头寸成本增加,直接侵蚀基金收益。数据显示,近期中证500、中证1000股指期货贴水率已攀升至近一年高位(其中中证500指数贴水率升至3.2%,中证1000指数升至4.5%),对冲成本压力显著,进而影响量化对冲策略基金收益。
二是风格适应性不足。当前市场结构分化加剧,若市场风格出现极端切换,依赖单一风格暴露的策略将面临严峻考验,难以跟上热点板块节奏。
三是流动性压力。牛市中市场交易活跃,部分中小盘个股流动性波动加大,给量化对冲基金调仓换股带来难度,可能影响策略执行效率。
四是策略同质化。主流量化策略拥挤度指标攀升,同质化交易风险积累,导致部分基金难以通过差异化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多管齐下拓宽收益来源
据了解,量化对冲基金采用中性投资策略,利用股指期货对多头股票组合进行完全对冲,股票部位的构建采用量化多因子选股模型,主要选取基本面因子,精选基本面优质的个股。同时运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剥离股票组合的系统性风险。
从市场现有的对冲策略基金来看,主要是从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和中证1000等代表性指数成分股中精选股票组成投资组合,并根据不同股指期货合约的基差水平,灵活选择性价比选择合适的股指期货合约进行对冲,灵活调整对冲比例。
比如,在今年6月的市场中,中证1000指数的负基差较大,海富通安益对冲策略降低了中证1000指数对冲策略的比例。
为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策略,不少量化对冲基金正通过多途径增厚收益。从表现较好的基金持仓组合来看,它们的调整方向主要有两类:一方面动态调整对冲比例,根据股指期货基差变化优化成本;另一方面拓宽收益来源,通过配置利率债、转债及适度增加股票多头策略,提升组合性价比。
比如利用量化对冲策略与量化可转债策略的低相关性,部分基金通过两类策略的资产配置分散风险。中邮绝对收益策略、广发对冲套利、申万菱信量化对冲策略、大成绝对收益策略等基金,今年上半年均配置了可转债仓位,以此增强收益弹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理性认识量化对冲策略“控风险、稳收益”的核心定位,不宜在牛市中期待其实现高收益;对于基金公司,后续仍需通过策略迭代等,应对市场结构变化与对冲成本压力,进一步提升策略适应性。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