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市场分化:基金经理操作分歧与策略重构
AI导读:
今年以来,可转债成为固收类产品重要收益来源,但市场正遭遇机构资金分化操作。基金经理操作分歧显现,策略重构迫在眉睫,精细博弈寻求突围。
今年以来,可转债成为固收类产品“锋利之刃”,是“固收+”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近期,“固收+”基金借可转债斩获超额收益的黄金期仍在延续,多只可转债主题基金年内回报率超15%。
值得注意的是,可转债市场正遭遇机构资金日益明显的分化操作。部分基金降低可转债仓位,而悄然增仓者亦不在少数。基金经理的操作分化与应对,是估值体系重构与相关投资策略的主动进化。部分基金经理正转向精细化的行业配置、创新的量化模型。
操作分歧已现
以中证可转债指数为例,该指数持续走高,当前点位已处在历史高位。多只可转债主题基金2025开年以来表现不俗,但对待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可转债,基金经理与普通投资者一样,面临着“追高还是止盈”的困难抉择。
不少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明确将“降低可转债仓位”写在操作回顾一栏。当然,也有不少基金经理持续加仓可转债。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固收+”基金对可转债的态度亦有分歧。
策略重构迫在眉睫
“当前可转债均价较高,估值处于历史峰值。”一位“固收+”基金经理表示,减仓的原因一是觉得这类资产性价比优势没有那么突出了,二是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权益市场走强带动中证转债指数持续上涨;另一方面,密集强赎导致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急剧缩水。此外,可转债市场的供需矛盾持续加剧,下半年可转债市场规模或逐步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可转债供给持续减少正深刻改变市场结构并触发配置替代需求。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的研究人员亦表达了大量资金涌入对传统“双低策略”形成冲击的担忧。
精细博弈寻求突围
对于可转债市场如今估值水平较高这一观点,不少基金经理亦有不同解读。华富可转债基金经理戴弘毅表示,虽然可转债中位数价格已经到达阶段高点,但相对于纯债的性价比还在适中位置,部分偏股的可转债定价仍在合理区间。
李栋梁表示,团队对后续转债市场依然乐观,主要是基于对股票市场的判断。王鹏表示,现在的可转债市场具备了一定广度和深度,与其关注整体估值,更应关注具体标的的估值是否合理。
可转债市场的快速变化正在让不少固收团队积极求变,在传统“双低策略”的基础上追求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中信证券表示,主动管理是超额收益的关键。戴弘毅表示,团队正努力在传统的双低策略基础上增加量化与主动增强因素。
除了在策略方面持续精进,中欧基金多资产团队在设定业绩目标时,希望业绩基准能体现更高弹性。将期权思维融入可转债量化模型是中欧基金多资产团队的重要策略。国泰基金也在积极采取多项有效措施,保障可转债投研人员之间的良好互动。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