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三部门透露多项政策举措,包括优化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等,旨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韧性。

  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稳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三部门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诸多政策举措,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旨在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韧性。

  业内人士指出,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被誉为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预计相关政策落地后,将有更多“长钱”入市,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

  首先,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得到优化。中国人民银行将两项工具总额度8000亿元合并使用,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机构需求,支持资本市场增强稳定性。2024年,两项工具落地,互换便利已开展1050亿元操作,超过500家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使用贷款回购增持股票,贷款总金额约3000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两项工具合并使用,能够拓宽单项工具的额度上限,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其次,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扩大。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此前已批复的两批试点资金达1620亿元,此次合计批复总额将达222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向楠指出,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成本稳定的特点,此次扩大试点规模,有利于保险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李云泽还透露,将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

  王向楠认为,下调股票投资风险因子将减少保险公司进行股票投资时的偿付能力消耗,有利于缓解部分险企的资本压力,释放其加大股票投资、支持权益市场的空间。

  最后,公募基金改革稳步推进。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5月7日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举措,着力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此次公募基金改革以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将推动基金行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与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之间形成新平衡。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