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出国资创投基金创新机制,强化耐心资本支持
AI导读:
多地积极探索推出国资创投基金容亏免责、差异化考核等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耐心资本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这些机制包括降低子基金返投要求、完善基金绩效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等,旨在鼓励国资基金积极投资早期创新项目,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并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以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这一举措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近期广东、江苏、上海、湖南等地纷纷推出国资创投基金容亏免责、差异化考核等创新机制,旨在充分发挥耐心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这些机制包括降低子基金返投要求、完善基金绩效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等。
例如,深圳发布的《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提出,对于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并设立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广州开发区也出台了相关细则,允许种子直投、天使直投等出现一定比例的亏损。
无锡国资委则提出,对主要投向种子、天使等初创项目的基金,容亏率不超过50%;对较成熟项目的创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容亏率不超过30%。这些措施旨在鼓励国资基金积极投资早期创新项目。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要求健全基金绩效管理,构建差异化、可量化的绩效指标体系,并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容忍正常投资风险。
业内专家表示,多地出台的创投尽职免责、100%容亏等“容错”机制,是政府及国资母基金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方面的重要举措。这将推动创投市场深入贯彻“容错”理念,改革完善基金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同时,各地还进一步完善基金差异化绩效考核,强化分层分类、长周期的考核评价。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金融办印发的相关办法明确国资基金整体评价原则,不以单一项目亏损或未达标作为负面评价依据。
业内人士指出,创业投资特别是早期投资和创新型项目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如果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过度关注短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将不利于打造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产业投融资体系。
因此,专家建议应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根据项目投资风险、收益特征,实行项目“打包”考核,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考核标准。同时,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吸引更多耐心资本。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