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发行回暖,量化私募吸金能力强劲
AI导读:
近期私募基金发行明显回暖,知名量化机构产品一开售即被抢光,尤其是CTA策略和中性产品额度紧缺。主观私募的“吸金”能力难以与量化机构相比,量化私募管理规模大幅提升。市场面临“4月决断”,投资者应寻找下一步投资机会。
近期私募基金发行明显回暖,市场再现“秒光”产品。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多家知名量化机构的产品近期在各大渠道陆续发行,出现了一开售就被抢光的情形,尤其是CTA策略(管理期货策略)产品和中性产品额度紧缺。此外,头部主观私募明星基金经理也募集到不少资金,但主观私募的“吸金”能力难以与量化机构相比。在市场资金积极涌入量化产品的情况下,不少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大幅提升。
据渠道人士透露,近期一家知名量化私募的CTA策略产品在多个渠道开放额度,一开售即售罄。有投资者表示,为了抢购产品,客户经理甚至蹲在家门口帮忙。据悉,该量化私募的CTA策略产品封盘多年,此次开放额度有限,有的渠道开售不到一分钟就全部售光。此外,一家去年业绩较好的量化私募市场总监也表示,银行渠道对绩优量化的中性产品较为青睐,旗下产品近期在一个渠道新发,一开售就被积极认购。
除了量化私募外,也有部分绩优主观私募近期进行了新发或老产品开放募集。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位知名主观私募基金经理近期募集到了数十亿资金。然而,整体来看,主观私募的“吸金”能力不及量化私募。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宏观环境对量化私募相对友好,一些量化私募的业绩不错,旗下的量化产品发行及募资情况较为乐观。
接下来仍有不少私募计划新发产品。据悉,量派投资、因诺资产、平方和投资等机构将陆续推出新产品。此外,头部量化私募九坤投资也计划发行其首只中证A500指增产品,并在近期重启中证1000指增产品募集。在市场资金积极涌入量化投资的背景下,头部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实现了大幅提升。
3月以来,部分大类资产持续震荡。A股市场投资者更关注政策落地节奏和效果,海外市场则开始对一些扰动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定价。海内外市场风险偏好逐步降低,市场面临“4月决断”。展望二季度,投资者在积极防守的同时,应寻找下一步的投资机会。政策层面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增量财政政策在路上,叠加中游制造业的一系列供给侧改革措施,物价水平有望持续温和回升。在多重因素作用下,A股公司业绩和估值的压制因素有望解除。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