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市场牛气正浓,公募基金行业自购热潮持续升温。南方基金等公募机构纷纷自购旗下权益基金,股票ETF成为新宠。自购底层逻辑发生变化,展现基金公司对市场长期向好趋势的信心。投资者应关注自购行为,同时保持清醒,追求长期稳健收益。

  市场牛气正浓。沪指冲破3700点,两市成交额连续突破两万亿元,公募基金行业自购热潮持续升温。

  8月11日,南方基金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近期陆续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基金,合计投资金额将不少于2.3亿元,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10日,年内已有73家公募机构实现净申购,净申购总额达137.13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获净申购17.52亿元。

  从数据上来看,本轮自购潮并非“小打小闹”, 数量上,截至8月10日,年内共有128家公募启动自购;在金额上,年内公募基金自购权益基金金额已超过24亿元。

  南方基金本次2.3亿的自购金额,创年内自购金额纪录。如此密集的自购透露了什么信号?

  一、股票ETF成为“新宠”

  南方基金公告中披露的买入清单,主要涉及旗下3只产品,投资者发现这轮自购多集中在权益类基金,其中股票类ETF的自购尤为明显。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权益类基金的净申购额已超过27亿元,占比过半。56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股票型基金、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从近1周资金流向看,近期成长类风格资金流入更为明显,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华夏上证50ETF总体流入量都达到了30亿级别。

  近一周权益类ETF资金流入情况

  二、自购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

  基金公司多在市场下跌时进行自购以稳定市场情绪;又或者在新产品发行时通过自购来提振投资者对于产品的信心。

  以往基金公司的自购往往更多的体现在“防御”上,比如2023年市场走弱之时,易方达基金宣布运用固有资金2亿元投资易方达沪深300发起式ETF。

  而今年不少公司在股市处于向上突破阶段,大笔自购股票型基金,展现出基金公司对市场长期向好趋势的信心。

  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自购?

  选取年内自购超1000亿的权益类产品(剔除债券,货币基金),近500只相关产品中,取得正收益的超过400只,占比超8成。

  而年内涨幅超80%的产品就有15只,其中永盈科技智选A等5只产品涨幅超100%。多数基金也都大幅跑赢业绩基准。

  由此可见,自购行为有助于提升基金长期业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近一年自购较多的基金业绩排名情况

  最后,面对基金公司的“真金白银”,基民既要关注,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基金公司掀起自购潮,本质上是把自身利益与投资者牢牢绑在一起。

  真金白银的潮水寄托着机构对市场的期许,可最终检验成绩的,仍是长期稳健的收益。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公募机构“自购潮”再现,这类产品成为“新宠”!两大信号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