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以来,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表现活跃,多地国资频频设立S基金。政策与地方国资的双重驱动是背后的重要原因。同时,S基金凭借优势受到金融机构青睐,生态逐渐形成。但市场也面临退出端规模不足等问题,“三减”现象需关注。

  今年以来,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表现活跃——福建首单S交易近日完成、成都交子金控集团携手头部金融机构设立百亿S基金、江西首只市场化S基金于2月落地、金沙江创投达成首笔S交易、浙江首只政府主导S基金发布……S基金持续升温,背后既有政策的推动,也有市场需求的增长。

  政策与地方国资的双重驱动

  近日,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完成福建首笔退出期基金S份额的市场化投资。该基金联合多家头部管理人和产业资本,支持福建项目14个,金额超16亿元,覆盖硬科技领域占比超90%。这一交易有效解决了福建多家科创类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并促成与国家级基金的新型合作模式。福建金投表示将持续深化在S基金领域的探索。

  今年以来,多地国资频频设立S基金。四川成都交子金控集团等共同出资设立百亿S基金;江西首只S基金完成备案;浙江发布首期5亿元、远期50亿元的政府主导S基金。政策的加持是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及证监会均提出鼓励发展S基金,多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多方参与,S基金生态逐渐形成

  S基金凭借底层资产清晰、可折价买入等优势,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区域性股权市场在S基金生态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股权交易中心均积极推动私募股权基金份额转让试点,提升市场流动性。未来,随着更多专业化国资S基金的出现,S基金生态将进一步成形。

  退出隐忧:“三减”现象需关注

  截至2025年2月末,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合计规模达14.33万亿元。然而,退出端整体规模仍显不足,流动性问题凸显。S基金成为提供流动性的重要渠道,但市场也面临“三减”现象:资产定价折扣率走低、成交率下降、持续性不足。业内认为,国内S基金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募集资金、估值定价等方面还需完善。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