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背景下,财富管理业务面临转型,买方投顾业务被寄予厚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需重构投顾行业信义关系,解决信用与信任挑战。证监会推动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但面临合规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挑战。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背景下,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业务正经历深度转型。买方投顾业务,以独立客观立场提供专业服务,被视为行业破解同质化竞争、重塑信任关系的关键。

3月21日,2025“智能财富管理论坛”(春季)研讨会暨首届“金鼎杯”买方投顾资产配置大赛启动。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指出,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旨在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矛盾,政策与制度突破应聚焦于重构投顾行业的“信义关系”。

杨涛强调,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内需挑战,激活居民消费是关键。然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乏力,尤其是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因素。未来,适度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对缓解有效需求不足至关重要。

针对投顾行业发展瓶颈,杨涛指出,信用与信任关系在金融和财富管理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监管倡导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涉及信用关系重构的核心,但实践中评估“卖方是否尽责、买者如何自负”存在模糊之处,对构建“信义关系”带来挑战。

杨涛提到,证监会2月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及推动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在金融改革与创新中,试点阶段相对容易,但常态化面临诸多挑战,如合规问题和专业人才培养。

杨涛认为,投顾行业需更有效规范。我国投资者已历经市场教训,投顾关系难以长期化源于财富管理产品发展参差不齐。建立信义关系,需一系列机制保障,使买方投顾从卖产品转向管资产,提供有价值服务,增强投资者耐心与理解,形成良好互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