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普益标准发布的6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显示,封闭式产品平均兑付年化收益率落后基准。多数产品实际兑付收益率与业绩基准趋近,引发对业绩达标率考核的讨论。

  普益标准发布了6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除了产品发行量显著回升外,6月封闭式产品平均兑付年化收益率为2.78%,落后基准0.16个百分点,普益标准将其归因为“产品机制与市场行情的错配”。

  券商中国记者复盘长期数据发现,今年以来多数产品的实际兑付收益率,跟其业绩基准越来越接近。这是一个好现象,此前市场一度有争议声存在:一些区间型业绩比较基准跨度较大,对投资者失去参考价值。

  这些现象的背后,基于“业绩比较基准”为锚的业绩达标率考核,近年来在理财行业引起的思考向深,讨论趋多。多名理财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业绩比较基准对于制定产品投资策略等均起着重要作用。

  (一)兑付收益与业绩基准的偏离度持续缩窄

  普益标准发布的银行理财市场6月报显示,开放式固收理财和封闭式固收理财有分化:开放式固收理财平均兑付收益率达2.73%,超出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4BP;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为2.78%,且落后平均业绩基准16BP。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这一反差源于持仓结构与市场行情的适配性差异。长江证券分析师赵增辉认为,相比开放式产品,封闭式产品的投资者需放弃部分流动性,但可能获得更高收益或更低波动作为补偿。

  值得一提的是,封闭式产品的实际兑付收益率,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偏离度近年来有明显缩窄,反映出近年来相关产品的波动在明显下降。

  (二)对投资业绩的达标率考核持续优化

  理财净值化转型后,“预期收益率”被“业绩比较基准”取代。通常理财公司在进行产品募集时都会着重强调:业绩比较基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人对自己投资运作能力等的测算和评估。

  但“业绩比较基准”和其引申出的理财产品达标率考核,这两年在业内引起的讨论越来越多。贝莱德建信理财副总经理刘睿称,业绩基准区间的设定,反映了产品的定位、规范了投资的策略、限定了资产的风险范围。

  一名大行理财公司副总裁指出,业绩基准的设立要满足科学合理、根据市场动态调整等基本条件。理财产品的达标率应与其产品风险波动程度相匹配。

  一名大型股份行理财公司副总裁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业绩比较基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考察投资经理在产品的投资管理中,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刘睿和上述两名理财公司副总裁均指出,“业绩达标率”仍旧会是硬性考核指标之一。但为了科学制定对投资经理的考核体系,近年来他们也会引入产品业绩波动率等指标,来综合引导并判断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