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青年科学家马道林回国创立千觉机器人公司,利用触觉传感技术为工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并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展研究。他深感国家鼓励青年创新人才为国效力的重要性,将继续全力以赴,推动中国具身智能的全球竞争力提升。

2021年,马道林决定回国、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当时在他所深耕的视触觉领域,全球顶尖人才主要集中在MIT研发Gelsight/Gelslim的两个实验室,鲜有人选择回国创业。3年后,他在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创立了千觉机器人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千觉机器人便完成了包括高瓴领投在内的3轮融资,为智元机器人公司提供触觉感知解决方案,并与宁德时代合作,在实验室开展了机械手装配电池的概念验证研究。

在外界看来如“坐火箭”般的发展速度,在马道林看来却总是时间不够。AI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真正投身于创业后,马道林越发感受到向前的推力。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考察上海,勉励青年创新人才为国效力,马道林深感振奋,表示将继续全力以赴,用科技创新助力中国智造,推动中国具身智能的全球竞争力提升。

还在读书时,马道林就敏锐地关注到触觉感知领域的技术应用前景。在回国前,他多次前往深圳、东莞等地调研工厂的实际需求。确定创业方向时,他站在长远角度考虑,以是否会后悔作为价值判断标准。

目前,全球工业界仅解决了3%-4%的规则、刚性物品自动化生产搬运,剩余96%的柔性、异形、易损物品仍依赖人工上下料,对触觉传感器需求巨大。对于智能机器人而言,许多精细化任务如拧瓶盖、拧螺丝、插拔U盘等,都需要手部有敏锐的触觉,并能在触觉感知基础上控制力量、调整动作,以顺利、安全地完成。这意味着,触觉传感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激活新质生产力,释放更大可能性。

创业最核心的是找到真需求,而真需求可以被无限细化。马道林认为触觉传感技术已接近商业化要求,但从实验室学者到市场创业者,应用是他首先要跨越的门槛。如今,他要求自己将需求细化到具体企业、部门,让产品成本和应用真正服务于落地要求。

千觉机器人技术计划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服务于人形机器人。虽然人形机器人是创研热潮,但距离市场推广尚有距离。将触觉传感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配合更广阔市场需求,能让初创公司两条腿走路,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

上海创业的空间、人才、产业优势显著。马道林感受到校方的支持和鼓励,如项目申报审批有专人协助,审批通过后可获得投融资支持。大零号湾是他的公司初创时获得租金减免等实际支持的理想空间。地缘优势给产学研合作带来便利,核心员工来自交大,学生乐意作为实习生和创业新进骨干加入团队。

马道林的创业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创新是本能需求。成员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最重要。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透明的营商环境释放红利。借助投资人支持和牵线,千觉机器人与更多企业合作,打磨产品和商业模式。企业选择扎根成长地,遵循理性逻辑,马道林最看重上下游产业集聚。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