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4月8日,外贸信托和国投泰康信托均宣布成功设立全国首单不动产信托,标志着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在北京正式落地。此次试点通过明确登记流程和法律效力,实现了不动产信托的权属确认与分割,为信托制度优势的发挥奠定了法律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信托制度在服务民生需求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4月8日,外贸信托和国投泰康信托均宣布成功设立全国首单不动产信托,标志着“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在北京正式落地。

  当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衍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昌平区和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首次完成了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项目,这是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又一重大进展,为财产确权难题提供了“首都样本”。

  长期以来,我国《信托法》虽确立了信托财产独立性原则,但因缺乏配套登记机制,信托财产权属模糊、风险隔离效力存疑。此次试点通过明确登记流程和法律效力,实现了不动产信托的权属确认与分割,为信托制度优势的发挥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一突破对信托行业服务民生具有深远影响。

  不动产信托实现“零突破”

  所谓不动产信托,是指委托人依法将其不动产转移给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按照委托人意愿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信托业务。近年来,不动产信托业务不断发展,但长期面临不动产仅能登记在信托公司名下,难以实现真正风险隔离的问题。

  2024年底,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印发《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率先在全国打通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路径,为业务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外贸信托的“吉量10号”不动产服务信托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非交易过户的仓储类不动产信托项目,该项目依托新政,将物流仓储设施装入信托架构,产生的收益部分用于公益事业,部分用于委托人家庭的养老及子女教育。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信托制度在解决多元化需求方面的优势。

  同样是4月2日,国投泰康信托为一位老人及其孤独症子女设立不动产信托,实现了“生前养老照护”与“身后守护子女”的目的。这一信托的设立为孤独症患者的终身照顾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研究员指出,北京市“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落地具有良好的行业示范效应,标志着不动产信托正式走向市场实践,有望在财富管理、养老金融等多种场景释放业务潜力。

  登记制度释放万亿元红利

  据调查显示,我国家庭资产中,不动产占比高达65.9%。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推出,为信托行业提供了多元财产类型的财产隔离、受托服务,满足了不同委托人的综合需求。

  此次“双首单”落地,从法律效力层面实现了风险隔离的实质化,从市场机制视角实现了信托功能的再定位。未来,不动产信托登记有望催生新型“资产管理-运营服务信托”生态链,信托公司可联合专业机构成立运营平台,实现管理规模的快速扩张。

  在盘活闲置不动产方面,登记制度可激活存量资产价值,据测算,北京市可盘活闲置不动产超万亿元。此外,该制度还有助于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议建立信托财产登记信息平台,提升宏观审慎监管水平。

  对于信托业转型创新的意义,业内人士表示,将以不动产信托登记为起点,在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等领域深化信托制度与不动产登记机制的融合,推动信托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化与普惠化价值。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