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即将上调,告别“2时代”,正式回归“3时代”。此举旨在应对近年来因“以价换量”策略导致的不良贷款攀升问题。银行将更加注重信贷质量与客群增长,业内呼吁消费信贷回归合理区间。

消费贷“内卷式”降价将告一段落,正式回归“3时代”。近期,贝壳财经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即将上调。有银行业内人士透露,4月1日后,银行将不再提供3%以下的消费贷利率产品。

“利率回升是个好消息。”某银行个人信贷部门员工张峰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消费贷成为银行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然而,经过几年的挖掘,优质客户已被“过度开发”,新客户拓展成本高,导致银行在消费贷利率上“内卷”。

消费者同样感到纠结。北京的王晓莉在得知银行即将上调消费贷利率后,周末迅速办理了一笔贷款。尽管她原本并不急于贷款,但考虑到负债压力,她曾希望贷款利率能“再降一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21万亿元,消费贷规模处于较高水平。

近年来,“以价换量”的策略已让银行付出代价: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其中个人消费贷、个人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不良资产占比达30%,约为1万亿元。

消费信贷不良率的上升迫使银行重新思考个人信贷的未来发展之路:零售信贷仍将是银行发展的重点,但将更加注重信贷质量与客群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贷确实能促进消费提升,但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应基于有效消费需求,同时考虑客户还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发展消费金融的根本在于提振消费内需,金融支持消费也应从供给端发力。

消费贷利率回归“3时代”,有人周末紧急办理贷款

“现在还有利率为2.58%的消费贷,但优惠只到3月底,4月后利率将调整,具体数值4月才公布。”3月30日,王晓莉向某股份制银行咨询时得知,近期消费贷利率优惠即将结束。

王晓莉一直计划申请消费贷以缓解装修后的资金短缺问题。今年,她接到多个银行推销消费贷、信用分期贷款的电话,利率从去年底的3.3%降至2.5%左右。银行不断“拼低价”的推销让她认为利率还可能再降,但最近银行态度突变,促使她最终决定迅速办理贷款。

上周末,多家银行已准备上调消费贷款利率。

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该行已内部通知禁止宣传消费贷利率低于3%的优惠,后期银行系统也将做相应调整。

贝壳财经记者从各家银行App了解到,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无3%以下产品。如中国银行“中银E贷”利率恢复至最低3.1%;招商银行“闪电贷”利率已恢复至3.4%(部分优惠券用户可享2.58%优惠,截止至3月31日);宁波银行“宁来花”利率最低3.98%;江苏银行“随e贷”“卡易贷”等信贷产品利率均为最低3%。

此前,银行消费贷利率普遍处于“2时代”。如江苏银行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产品;招商银行“闪电贷”利率最低2.58%;民生银行消费贷审批额度为30万至100万元,最新利率为2.65%;宁波银行“宁来花”产品利率也曾低至2.68%。去年,甚至有银行推出首月优惠利率1.88%的消费贷款,刷新近年来消费贷利率最低纪录。

消费贷“扛把子”遭不良“反噬”

过去几年,消费贷规模连年上涨,现已处于较高水平。

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1万亿元。相比2023年末的19.77万亿元和2022年末的18.07万亿元,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银行都在发力消费贷,因其是最易上规模的贷款品种之一。”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对公客户贷款规模大,但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对公客户信贷业务稳定,不太会因利率下降而转向其他银行。因此,个人信贷成为银行发力重点。其中,消费贷虽单笔规模小,但“卷”利率效果显著,成为银行冲业绩的重要着力点。

银行利率“内卷式”降价引发业内广泛讨论。有银行人士担忧,过度“内卷”不利于银行发展,“以量补价”“求规模不求质量”的做法可能导致客户“过度开发”,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就业压力大、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会透支未来消费需求,增大家庭财务负担,可能导致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改变、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攀升等问题,最终不可持续。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近年来,银行消费信贷不良率持续攀升,一些曾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的银行因不良率高企而不得不收缩业务。

根据2024年报,平安银行消费贷款余额为4746.63亿元,较2023年下降13%。其背后原因是该行近年来推进零售转型,主动压降高风险、高定价、高利率业务。自2022年以来,该行消费贷款余额已收缩超1200亿元。2024年末,该行消费贷不良率为1.35%,同比上升0.12个百分点。

渤海银行同样如此。2024年末,该行消费信贷余额为375.12亿元,较2023年大幅下降50.60%,消费贷不良率高达12.37%。而在2020年,该行消费贷规模曾达历史新高的1126.9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急于转让不良资产。据银登中心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额达1100亿-1300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3月份个人消费贷款及经营性贷款不良资产占比达83.4%,规模达93.22亿元。

此外,随着银行消费信贷利率走低、不良率上升,贷款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屡见不鲜。2024年,部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经营贷款资金被用于投资或购房,导致银行受到监管处罚。

提振消费是系统工程,业内呼吁消费信贷回归合理区间

对于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银行消费贷产品应注重拓展增量客户。业内专家表示,当前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竞争激烈,实质上仍在争夺现有市场份额。下一步,银行应努力扩大市场,通过细分市场、差别化定价挖掘既有真实消费需求、又有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如收入、信用记录、负债率等,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后续,银行需优化获客渠道,降低获客成本,通过差异化定价和隐形门槛筛选优质客户,加强风险管理,严格审核借款人资质,降低违约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也表示,银行应采取合理定价策略,确保盈利可持续性,避免过度依赖低利率竞争。

事实上,银行家们已有此认识。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表示,今年将巩固提升零售业务主体地位,重视大学生、家庭及亲子、跨境、养老等客群的增长。中信银行拟任行长芦苇也指出,中信银行将持续深化量价平衡、价值经营的理念,既不走“以量补价”的近路,也不走“以价补量”的险路。

“发展消费金融,并非鼓励低收入群体借钱消费或超前消费。”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提振消费是个系统工程,需各项政策配合,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而非透支其未来消费能力。

在刘晓春看来,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应对实体经济和消费有更新的认知。当前,新型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游戏产业、动画产业等,都属于实体经济和“非物质消费”,应鼓励这些消费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支持消费也应从供给端发力。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金融支持促消费也应在供给端适度发力,积极支持线上消费、养老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服务消费领域发展,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和配套的消费金融产品。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