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银行下调个人消费贷利率,部分中小银行优惠力度达2.5%左右。但短期消费贷余额连续下滑,反映出“以价换量”策略效果有限。近期政策提出加强信贷支持,有序开展续贷工作。同时,建议优化个人征信政策,建立信用修复制度,为金融机构提供更有力支持,激发消费潜力。

近日,多家银行纷纷下调个人消费贷利率,部分中小银行更是推出了最低2.5%左右的优惠,旨在增强消费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央行数据显示,短期消费贷余额已连续三个月下滑,表明“以价换量”策略并未有效促进消费贷增长,居民消费活跃度仍有待激活。

近期,《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强信贷对消费的支持,并有序开展个人消费贷的续贷工作。金融监管总局也强调,对于信用记录良好但暂时陷入困境的借款人,应鼓励与银行协商贷款偿还方式,有序推进续贷服务。

将续贷政策从助企纾困拓展至个人领域,不仅有助于减轻借款人的财务负担,对银行加强消费贷风险管控、稳定贷款规模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实现了双赢。然而,对于信用良好标准的界定仍有优化空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统一的信用修复机制。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群体就业和收入承压,个人财务健康状况恶化,导致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下降。同时,部分群体收入来源和稳定性受到冲击,借贷还款面临困难,对个人征信记录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限制了后续金融服务的获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因此,建议对因不可抗力导致小额逾期还款的个人,采取延期还款不计入征信、缩短不良信息保存期等措施,优化个人征信政策。建立规范透明的信用修复制度,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消费的政策障碍,激发潜在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

金融在提振消费方面,除了降低利率、提高额度、延长期限外,还需要对金融服务供给进行全面改革和优化,如完善消费金融政策管理、提升消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适应性等。我们期待消费金融续贷服务、统一信用修复制度等配套政策能够尽快落地实施,为提振消费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