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贷款转让热潮升温,折扣率引关注
AI导读:
2025年开年,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贷款转让热潮继续升温。蚂蚁消金、招联消金等头部机构推出资产包,折扣率引发关注。行业常态1折左右,不良资产转让有助于拓宽机构不良贷款处置渠道,提升效率。但不良率上升等行业挑战依旧存在。
2025年开年,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热潮继续升温。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消金”)等消费金融头部机构相继推出了资产包。
公告显示,蚂蚁消金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为5.81亿元,公开竞价起始价为5020万元,折扣率高达8.6%,即不到1折。而招联消金发布的2025年第1—5期个人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约38亿元,其中最低折扣率为2.96%,相当于约0.3折。
在不良资产处置中,0.3折的起拍价格水平是否为常态?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转让不良资产包传递了哪些信号?
行业常态:1折左右
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转让增长显著。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成交规模仅次于股份制银行,合计达414.4亿元,占比18.35%,位居各类非银行机构成交规模之首。
折扣率是衡量市场对不良资产包估值的关键指标。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数据,近年来批量个人不良贷款的平均折扣率波动较大。2021—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的平均折扣率分别为4.68%、2.65%和4.58%,而2024年平均折扣率约为4.83%。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不仅是消费金融公司,包括银行在内,对于债务人还款能力较弱的不良贷款,1折左右的定价较为普遍。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不良资产包因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和回收不确定性,转让价格往往低于账面价值。折扣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资产包质量、逾期时间、回收前景、市场供需状况和买方议价能力等。
根据2024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业绩,蚂蚁消金与招联消金分别以2715.95亿元和1578.01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位居行业前二,远超第三名。同时,招联消金与蚂蚁消金也是报告期内净利润前二,分别是17.24亿元和9.25亿元。因此,它们的不良资产转让指标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
记者就转让起拍价折扣率问题向招联消金与蚂蚁消金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有消费金融机构人士认为,不良资产转让有助于拓宽机构不良贷款处置渠道,释放信贷空间,提升金融机构和融资市场效率。对行业而言,也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但对于当前不良资产业务处置潮的理解,行业内存在不同观点。博通咨询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这主要源于被动行为影响。一方面,前期风控环节存在的隐患今年集中暴露;另一方面,这也是监管层面对风控优化要求的直接体现。在宏观环境承压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加速不良资产处置,有助于降低潜在风险敞口,减少损失,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与监管要求。
谈及定价,王蓬博指出,资产定价的核心考量因素包括资产质量与资产规模。若资产规模较大且分布集中,定价通常较高,因为这类资产回收可行性更高,处置成本更低,更易于变现和收益回收。
时间换空间策略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中邮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已进行过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挂牌转让。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项目数量合计为1041单。通过梳理公开资料,记者发现,2025年1月至今,除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公开的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涉及原苏宁消费金融存量贷款、逾期时间较长外,转让不良资产包项目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较长的是招联消金。
招联消金第1—5期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披露的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分别为1220.58天、1187.82天、1197.26天、1186.25天和1163.28天。
“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具有滞后性,通常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才会暴露。”华东地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表示,消费金融发展的红利期已过,未来将是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全面竞争。
该高管还表示,从一些消费金融公司股东急于出售股权也可见一斑。“若再不卖,等整个行业反转,将更加难以出手。”
在他看来,积极扩大资产规模也是应对不良率快速上升这一行业痛点的举措。他坦言:“现在大家是在用时间换空间。”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平均折扣率为4.8%,平均本金回收率为7.3%。2024年一、二季度,上述数据分别为4.6%与8.8%、4.1%与9.0%。
具体到客群,消费金融领域个贷平均本金回收率低于银行业次级水平。
2024年5月,有行业总资产规模排名前五的消费金融业务部门总监表示,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平均本金回收率仅为3%—5%,甚至一些银行信用卡也低至3%的水平。“5%是正常水平,若达到8%则属于较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高管对行业未来发展表示担忧。“过去消费金融牌照稀缺,拿到牌照就能盈利,但现在市场参与者众多,牌照稀缺性已不如从前,竞争加剧。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成本较低,但风控压力大,盈利难度增加。过去依靠牌照赚快钱的模式已不可持续,现在需要扎实的客户基础和资源配套。”
他坦言:“不论是头部还是其他消费金融公司,我们也看到一些风险在持续暴露。经济形势不佳导致消费金融客户的抗风险能力减弱,不良率逐渐暴露。目前不良率尚未稳定,可能还会继续上升,这对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者信心造成压力。”
不过,王鹏认为,不良资产业务处置潮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涉及风险偏好,也涉及风控问题。
他表示,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过程中,企业或个人违约风险增加,不良资产规模扩大,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优化资产结构,可能会选择批量转让不良资产,从而形成不良资产处置潮。这更多地反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调整。
“另一方面,不良资产业务处置潮的出现,也可能与金融机构的风控问题有关。如果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存在漏洞或不足,导致不良资产大量产生,为了纠正这些问题并恢复资产质量,金融机构可能会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形成不良资产处置潮。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不良资产业务处置潮归结为风险偏好或风控问题,而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王鹏补充道。
但无论如何,行业已达成共识:消费金融行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不良率上升、资金成本和风控压力增加以及流量成本上升等挑战,未来将更加依赖风控能力和客户资源的深度经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财经聚焦)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