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面对债市调整,银行成为稳定债市的主要增持力量,7月增持各类债券1.7万亿元,广义基金与证券公司为主要减持方。广义基金逆势增持信用债,配债模式发生改变,即震荡市下卖利率而买信用。


面对调整,债市机构行为有何变化?最新出炉的7月债券托管数据显示,银行成为稳定债市的主要增持力量,7月增持各类债券1.7万亿元,而广义基金与证券公司是主要减持方。值得注意的是,广义基金在减持利率债的同时,逆势增持信用债,且这一操作延续到了上周。

债市在7月出现明显调整,10年国债收益率自低点最多上行了12BP至1.75%。截至2025年7月末,中债登和上清所的债券托管量合计167.77万亿,环比增加1.72万亿元。

财联社综合统计,利率债托管量环比净增1.41万亿元,国债、地方债和政金债托管量分别环比增加4140亿、8290亿和1630亿元。信用债方面,机构在6月增持非金信用债1900多亿元,其中中票大幅增持2100多亿元。

在7月的债市调整前,信用债已经历一轮“利差压缩”行情。而在本轮调整中,信用债收益率尽管上行,但利差并未走阔,长久期信用债利差甚至进一步压缩。

分机构看,各类型机构在7月增持债券的行为分化严重。广义基金、证券公司是减持债券的主要力量,但广义基金逆势增持了中票;银行则在债市调整中贡献了主要的增持力量,全面增持各类利率债。

财联社进一步统计,商业银行7月增持债券1.7万多亿元,其中增持国债、地方债、政金债合计1.6万多亿,国债增持约7100亿元,并小幅增持了中票等品种。

非法人类产品、证券公司7月分别减持各类债券1500多亿、2000多亿元。非法人产品主要减持了国债、政金债,但逆势增持了地方债和中票;而证券公司全面减持了各类利率债和信用债。此外,保险机构7月稳定增持各类债券1000多亿元。

华安证券固收首席颜子琦认为,广义基金的配债模式发生改变,即震荡市下卖利率而买信用。这一配债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宽松,二是对利率下行预期小,但也不认为能大幅上行。

进入8月,债市一度有所修复,但从上周起,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债市再度陷入调整。截至今日,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1.78%,突破7月调整的高点。

财联社业内获得的机构行为数据显示,上周基金产品与证券公司结束了短暂的增持,分别减持现券600多亿和1600多亿元。其中,基金产品再度减持国债、政金债,却逆势增持了信用债约100亿;而证券公司全面减持各类债券。

大型银行和农商行则在上周增持现券。大行增持700多亿元,主要是短期限国债。农商行增持600多亿元,主要买入长期限的国债、政金债。

方正证券固收首席李清荷指出,在风险偏好提升背景下,基金和券商重归净卖出主力,农商、保险、大行成为利率债加仓主力,但弱于7月倒数第二周的表现。大行进一步提升买债力度,或为信贷投放放缓释放的配置额度,农商行则积极在波动市中把握左侧加仓机会。

颜子琦认为,在近两周的现券交易中,基金维持卖出利率而买入信用的操作,是投资者对于债市震荡判断的行为体现,后续利率下行有待新的催化剂出现。(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