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多部门政策协同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显著回暖。一季度民企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速超13%,加权平均利率降至历史新低的2.39%。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正加速破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困局,但仍需进一步突破增信工具并优化投资者生态。

  财联社4月24日讯 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多部门政策协同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近期显著回暖。这一回暖趋势得益于政策工具箱的扩容与金融机构的创新增信措施,共同推动了民企债券市场的积极发展。

  据财联社统计,2025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达到1143.24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3%,加权平均利率更是降至2.39%,创下了历史新低。这一数据表明,民企在债券市场的融资成本正在逐步降低,融资环境有所改善。

  民企债券融资放量,结构持续优化

  中债资信企业与机构部负责人孙静媛指出,2025年一季度,民企(非金融企业)共发行了145只债券,发行规模达到1143.24亿元。与此同时,民企发行家数也在持续扩容。从发行成本来看,加权平均利率为2.39%,较上年同期进一步下移。

  在资产支持证券(ABS)市场方面,民企融资同样呈现出放量趋势。截至2025年2月20日,全市场已累计成功发行上市225单ABS项目,其中民营企业作为发起机构的项目占比高达66.67%,发行规模合计达到1127.15亿元。

  政策方面,多部门正加快出台相关措施支持民企融资。交易商协会近日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14条举措,旨在简化发行流程、扩大增信工具适用范围等。

  此外,央行还提出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聚焦科创企业、私募机构发行科创债。这一举措有望为民企债券融资提供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尽管民企债券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当前,民企债券担保覆盖率不足30%,专业担保机构参与度低,且投资者结构相对单一,高风险偏好资金入场缓慢。

  为了破解这些瓶颈,未来可从产品创新与生态构建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试点“知识产权质押债”“碳中和可转债”等新型债券产品,以满足民企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设立民企债券稳定基金,探索地方政府风险补偿机制,降低承销机构的顾虑。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市场机制创新的共振,民企债券融资正步入“量增质升”的新阶段。然而,要破解长期结构性矛盾,仍需进一步突破增信工具并优化投资者生态。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