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三季报:资产质量波动,个人信用救济政策释放利好
AI导读:
近期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42家银行中22家不良率下降,10家上升,资产质量波动受关注。零售贷款不良攀升成隐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酝酿中,或助银行改善资产质量,释放市场利好信号。
近期,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完毕,资产质量表现成为市场焦点。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9月末,42家上市银行中,有22家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有所下降,10家持平,另有10家银行不良率则有所上升,其中,紫金银行上升最多,不良率达到1.35%,较去年末上升11个基点。这一数据表明,尽管部分银行资产质量向好,但整体银行业仍面临不良率波动压力,资产质量改善成为关键议题。
“银行业资产质量隐忧仍在。”中金公司银行分析师林英奇表示,当前,银行零售信贷领域关注率及逾期率仍在上升,零售信贷质量成为关注重点。同时,房地产“保交楼”进程进入尾声,部分企业开启债务重组进程,也可能带来资产质量的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此前公开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这一政策信号对银行业资产质量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政策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只要积极履行义务、纠正错误,信用可以恢复。对金融机构而言,鼓励借款人修复信用,本质上是在鼓励他们归还逾期债务,这或将有助于银行收回逾期贷款,改善资产质量。根据贝壳财经记者梳理,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健,但部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仍有攀升,成为资产质量未来隐忧。交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零售贷款不良额约403.77亿元,不良率1.42%,较6月末上升0.08个百分点,零售信贷质量管控亟待加强。
22家银行资产质量向好,10家不良率有所上升
在42家银行中,22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其中,西安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下降最多,下降了19个基点,但不良率仍达1.53%,处于上市银行中不良率较高的水平。重庆银行不良率则比去年末下降了11个基点,降至1.14%。同时,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无锡银行等10家银行的不良率与去年末持平。其中,有8家银行不良率低于1%,资产质量表现稳健。
不过,还有10家银行的不良率较去年末有所上升。其中,紫金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上涨了11个基点,达到1.35%。厦门银行不良率则上升了6个基点至0.80%。事实上,在今年三季度,银行都加大了对不良的管控。多位银行高管在三季报说明会上指出,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相关管控力度,以应对资产质量波动。
紫金银行副行长王清国表示,未来重点是做到迎前管控,包括迎前开展风险排查,在授信到期前摸排客户还款意愿及能力,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准备。同时,该行将强化贷后管理的实效性,通过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资金周转情况和隐性负债。华夏银行行长瞿纲也表示,后续华夏银行将继续强化资产质量精细化管理,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全力压降不良贷款。
部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攀升,成资产质量未来隐忧
在各家银行的业绩说明会中,零售贷款和房地产贷款的不良情况备受关注。近年来零售贷款的不良仍有上升趋势,成为抬升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的重要板块。交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零售贷款不良额约403.77亿元,不良率1.42%,较6月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而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不良生成额65.69亿元,同比增加9.56亿元,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297.18亿元,同比增加26.44亿元。
交通银行董事会秘书何兆斌表示,当前,受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债务周期等外部因素影响,居民还款能力有所下降,整体零贷资产质量依然存在下行压力。招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徐明杰则指出,零售贷款不良生成同比增加,主要是2022年末经济运行疲弱带来的滞后影响,整体在可控范围内。据Wind数据,今年年中,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0家银行披露了个人贷款不良情况,其中,仅有4家银行个人不良贷款率略有下降,23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上行。
个人信用救济政策酝酿中,释放利好信号
对于部分客户因就业情况变化导致偿还能力减弱而出现的逾期情况,近期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新冠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该措施计划在明年初执行。此次个人信用救济政策也被业界看作是对个人和金融机构的双重利好。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修复信用意味着恢复个人的金融“通行证”,有助于其改善生活、实现个人发展。同时,金融机构也可因此改善资产质量。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对个人而言,这将有助于打破“一朝失信,终身受限”的困境,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处理历史遗留的信用问题。对金融机构而言,这些人经历过失信的教训,可能更珍惜信用,忠诚度更高,鼓励借款人修复信用,本质上是在鼓励他们归还逾期债务,有助于银行收回逾期贷款。
此外,中指研究院则认为,本次宣布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正是为了帮助这部分因短期困难导致信用受损的群体重新获得正常的融资渠道,有助于修复市场预期,提升市场信心。(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