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11月7日,2025金融发展年会在北京召开,聚焦民营银行发展韧性及数字化转型。黄金老分享苏商银行实践,强调科技驱动与差异化竞争。展望未来,AI技术将突破银行业数字化深水区,推动数字银行迈向新高度。中小银行应跳出价格战,构建多元化服务能力,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

  11月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5金融发展年会”在北京召开,聚焦银行发展新路径。来自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领域的金融大咖们相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多种形式,直面行业转型核心挑战,共商差异化发展路径,解码特色金融创新实践,共同探寻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本次年会上,江苏省数字金融协会会长、苏商银行董事长黄金老在题为《中小银行的际遇》的主旨演讲中,不仅以翔实数据展示了民营银行的发展韧性,更以苏商银行为样本,生动阐述了其作为“科技驱动的O2O银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成功突围的实践路径与深层思考。

  黄金老认为,在科技驱动下,民营银行凭借自身力量及差异化竞争赢得了市场。当前息差收窄虽然带来挑战,但也缩小了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资金成本差距,推动行业竞争从“价格内卷”转向“服务赋能”。展望未来,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突破银行业数字化的深水区,为科创金融等复杂业务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数字银行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民营银行凸显发展韧性

  从2014年首批试点启动以来,19家民营银行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运营,迄今已走过近11年历程,不仅实现了总资产合计规模超2万亿元的跨越式发展,更在息差持续收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这些年,每家银行都在依靠自身力量服务客户,通过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充分展现了民营银行顽强的发展韧性。”在本次年会上,黄金老通过资产规模、贷款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一系列行业整体数据,勾勒出民营银行作为“补位者”的稳步发展轨迹。

  他还分享了苏商银行的实践路径。在“科技驱动的O2O银行”战略定位下,该行成立8年来,净资产从40亿元增长至90亿元,资产规模达到约16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18.8%的营收增速,并有望在全年实现近60亿元的营收。

  在长三角这样银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区域,面对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和上市银行,仅有约700名员工的苏商银行依然凭借数字技术与效率优势争得了一席之地。据介绍,该行资产和营收规模目前在江苏省内排名第六,成本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3%左右,2024年净资产收益率(ROE)达15.7%,处于省内同业领先水平,并稳定保持每年5%的股息率水平。

  苏商银行之所以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黄金老认为,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对数字技术的全面拥抱。民营银行诞生的这11年,恰逢数字技术蓬勃发展,该行从成立第一天起,就确立了科技驱动的战略,“每一项业务、每一项管理,我们都要思考,能不能通过科技手段加以改进”。

  他指出,科技驱动本质上是数据驱动,苏商银行朝着数字银行方向建设,所打造的核心能力也集中在“化数据为资源”上,将数据转化为信用资产,并应用于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的全流程。据介绍,该行在2021年已基本完成全部业务的数字化,近三年来则在重点推进管理数字化。

  中小银行需跳出“价格战”

  面对息差持续收窄的行业挑战,黄金老认为,息差收窄在带来普遍压力的同时,也缩小了中小银行与大行的资金成本差距。

  他分析称,过去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较大行可能会普遍高出1至2个百分点,但如今,这一差距已大幅收缩至约0.5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极大地缓解了中小银行在负债端的压力,为其在贷款端提供了足够的定价空间与大行展开竞争。

  “当然,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如果仅仅是在资金利率上进行‘内卷’,银行业不会有好的未来。”黄金老强调,中小银行不应参与追求规模的“价格战”、依赖平台的“流量战”等无序竞争,而是应将资源集中于构建多元化的服务能力上,进行适度、高效的数字技术投入,从而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

  应收账款管理、资产负债表优化、汇率风险管理、税务规划……在黄金老看来,这些深层次的企业需求正成为新的服务空间,中小银行应顺势而为,超越传统存贷业务服务模式,打造多元化的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例如,当前,中国企业普遍面临应收账款周转困难,这为银行提供了深化服务的契机,可通过专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与融资服务,帮助企业改善现金流状况。

  另外,在企业经营中,一些企业由于资产负债表管理不善,导致负债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过重。这并非企业经营本身出现问题,而是债务工具运用不当所致,凸显出专业的债务结构管理和融资顾问服务的迫切需求。

  “今天,金融服务其实大有空间,不仅仅在资金上。”面对超越传统信贷的广阔服务蓝海,黄金老指出,苏商银行在战略上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专注于耕耘风险可控、盈利清晰的业务领域,着力开拓主流银行“不愿做”或“做不了”的差异化市场,并将不辜负国家信任、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经营底线,以此打造持久的生命力。

  AI破壁银行业数字化深水区

  “人工智能技术将把数字银行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在本次年会上,黄金老还分享了对AI赋能银行业的深刻洞察。

  他指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消费金融、产业链金融、小微金融等领域实现了较好的数字化覆盖。然而,在科创金融和大额贷款等复杂业务领域,由于风控难度较高,始终是数字化进程中的深水区。

  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传统模式下难以数字化的科创金融和大额贷款等复杂业务,迎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传统风控依赖海量数据建模,而人工智能依靠的是数据提炼和数据分析能力。”黄金老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像文学创作,有人读遍千卷却难成佳作,而杰出诗人却能留下千古名篇,这就是智力的差异。”

  基于这一认知,苏商银行已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信贷全流程的应用。据黄金老透露,该行每年将营业收入的6%至8%投入科技研发,自2023年起,更将科技投入的10%专项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取得良好成效,从尽职调查报告的自动生成,到信贷审批的智能决策,再到全流程风险预警,AI助手已实现信贷业务全链条的智能化覆盖。

  在黄金老看来,人工智能正在演进为全能型的“数字金融专家”,不仅是能深度洞察用户需求的“客户经理”,又是客观严谨的“审批官”,还是敏锐可靠的“审计师”。尤为重要的是,这一能力体系的构建不再依赖基于流量平台取得规模效应,而是基于算法能力与数据智能的深度融合,只要具备足够的“智力”储备,就能实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输出。

  “国务院推出‘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我觉得对银行业来讲,是恰逢其时。”黄金老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科创金融等“大业务”的数字化突破,加上此前已完成数字化的消费金融等“小业务”,中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将跃上新的高度。金融业应积极把握这一政策机遇,深入实践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科技创新为千行百业赋能。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