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临近银行发力消费金融,低息信贷助力市场升温
AI导读:
国庆、中秋双节临近,商业银行通过权益优惠和低息信贷组合拳助力消费市场升温。银行线上线下持续营销,加大消费贷贴息力度,推动利率下探,降低居民消费融资成本。专家认为,银行多维度消费金融举措将形成正向循环,推动消费链条良性循环。
国庆、中秋“双节”临近,为响应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打出“权益优惠+低息信贷”组合拳:一方面密集升级信用卡场景化权益,助力消费市场升温;另一方面聚焦“贴息补贴”举措,叠加政策贴息,部分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单利)低至2%,促进消费增长。银行此举不仅响应了政策号召,也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家银行开展营销,一是拓展银行卡、消费贷等金融业务;二是以实际行动助力提振消费,助力稳增长大局。今年以来,银行在支持消费扩容提质方面的政策力度显著增强,消费信贷规模扩张明显,消费金融业务创新更加活跃,体现出消费金融地位提升、场景化智能化发展、与政策结合更趋完善的特征。
银行线上线下持续营销
近日,多家银行紧抓节日消费热潮,以“花式营销”开展促销,通过线上线下深度布局消费场景,为节日消费注入动能。线下端,多家银行携手商超、餐饮、文旅、零售等商户,打通“支付+优惠”的消费链路。如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针对持有银联金桂卡及以上级别借记卡的客户,于10月1日至8日每日10:00—21:00推出分层级满减活动,以差异化福利撬动本地消费。
线上端,银行与京东、淘宝、天猫、支付宝等主流电商及支付平台深度联动,将金融服务嵌入节日购物场景,密集推出积分兑换、支付立减、分期免息等活动。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为例,其信用卡业务围绕“游、购、逛”场景推出多元优惠:旅行场景中,携手中国石油、途牛、同程旅行、飞猪等品牌,提供加油折扣、旅游分期满减;购物场景中,与抖音、美团、支付宝、拼多多等平台合作,推出首绑红包、支付券包、积分抵扣等福利。
同时,多家银行积极对接国家“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通过“信用卡+支付平台+消费券”模式,在家电、3C、家装家居、电动车等领域降本让利。例如工商银行德州分行携手云闪付推出“国补消费叠加优惠”,该行信用卡客户领取优惠券后,在指定门店使用云闪付绑定工行62开头信用卡支付,单笔满5000元最高立减300元。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云闪付推出“国补支付优惠”,购买手机、家电至高再减100元,办理电动自行车分期至高减150元。
加大消费贷贴息力度
在低息信贷方面,“双节”期间银行个人消费贷利率迎来“大促”。自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全面落地以来,消费贷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多家银行加大贴息力度,推动利率进一步下探——当前部分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已降至3%,叠加政策贴息后,实际利率进入2%至3%区间,显著降低居民消费融资成本,促进消费增长。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于9月25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国庆中秋畅快购,消费贷款享贴息”活动,按年化1个百分点给予贴息,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贴息后年化利率(单利)低至2%;工商银行安徽分行推出“双节”消费贴息活动,累计贴息上限同为3000元(单笔5万元以下贴息上限1000元),核心产品“融e借”年化利率3%起,期限最长7年,支持全程线上“一键即贷、实时到账”。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银行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呈现“从分散支持到系统发力、从普适性政策到精准触达”的双重转变: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构建起“财政+金融”联动的顶层设计,有效提升政策乘数效应。
薛洪言认为,银行多维度消费金融举措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升消费意愿,形成“政策让利—成本下降—消费增长”的正向循环;二是推动银行从单一贷款提供者,向全域消费服务生态构建者转型,通过深耕细分场景实现金融与消费的深度融合;三是联动政府、企业打通B端商户与C端消费者,推动消费链条良性循环,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消费生态,既助力市场升温,也可优化银行零售信贷结构。
对于银行支持消费的下一步创新方向,薛洪言建议聚焦四大维度:一是以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服务,推动贴息流程智能化、消费交易自动识别,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二是重点布局县域消费市场,依托“一县多商圈”建设与特色资源整合,持续拓展下沉市场;三是发力绿色消费与跨境消费服务,创新场景化信贷产品方案;四是强化财富管理的间接支持作用,通过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最终形成“金融服务+消费生态”的综合支持体系。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