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表示,将打造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聚焦服务更早、更小、更硬的科技企业。银行将重塑风险评价和收益平衡逻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陈佳怡)日前,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见解论坛上表示,上海银行致力于打造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尤其聚焦于服务“更早、更小、更硬”的科技企业,做它们穿越“死亡谷”的“陪伴者”和“赋能者”。科技金融服务作为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上海银行正积极布局。

  俞敏华表示,科技创新从基础理论到商业落地,是一个结构清晰、风险递进的复杂过程,可划分为七个关键阶段:一是从无到0的理论期;二是从0到0的验证期;三是从0到1的种子期;四是从1到10的初创期;五是从10到100的成长期;六是从100到N的成熟期;七是N到无的衰退期。从0到1的底层突破,正是科技创新穿越“死亡谷”、迈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节点。

  俞敏华说,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呈现出四大核心特征:高成长性——技术突破带来非线性价值跃升;长周期性——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轻资产性——依赖人才与知识产权;高风险性——研发不确定性高,尤以“死亡谷”阶段风险尤为集中。因此,银行风险评价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

  俞敏华谈到,直面“死亡谷”困境,商业银行须重塑逻辑,从“放贷者”转向“赋能者”。上海银行聚焦“两个重塑”:一是重塑科创企业风险评价逻辑。贷前,以投资的视角评价企业,评价维度要转向“看行业、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贷中以投行的思维设计合作方案,要投贷联动;贷后,以股东的身份参与管理。二是重塑科创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加强认股权贷款、远期共赢利息等“股债联动”产品的创新,增厚远期收益,同时优化产品和业务组合,不以单笔业务回报得失衡量与企业的合作价值,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也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

  理念的重塑,最终要落地为具体的产品、服务与生态行动。俞敏华表示,上海银行将沿着“一个愿景、两个重塑、三个理念、四维赋能、五专体系”的“12345”路径,持续深耕。其中,一个愿景即做孵化转化的首选行,初创成长的陪伴行;两个重塑为重塑风险评价逻辑、重塑风险收益平衡逻辑;三个理念是全周期更早小、全赛道更硬核、全生态更赋能;四维赋能包括政策对接、资本对接、产业对接、财资对接;五专体系是指通过专营架构、专业行研、专属产品、专项评价、专设考核,实现“产业银行、生态银行、科技银行”的“三个银行”转型。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