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贴息政策解析:银行如何平衡监管与市场需求
AI导读:
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贷实施财政贴息,引发市场关注。政策旨在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消费意愿,但银行需平衡监管要求与市场需求,避免新一轮价格战。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贷实施财政贴息,工、农、中、建四大行迅速响应。此时距监管部门叫停低于3%的消费贷价格战仅过去数月,市场正密切关注“反内卷”背景下银行如何合规降低实际融资成本,以及贴息后居民信贷可获得性的变化。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要走出困局,先得改思路,别把贴息又当成新一轮价格战。建议商业银行阶段性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授信的资本占用与风险权重,同时丰富金融机构处置消费信贷不良资产的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减轻发展包袱。
消费贷利率会再度下破3%吗?
政策持续托举下,今年国内消费仅呈弱修复。多省半年报把消费扩张列为GDP回升主因,但居民需求仍显疲软。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住户贷款仅增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占9239亿元,短期消费贷增速有限。
在此背景下,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个人消费贷给予财政贴息,并要求银行同步让利,以降低融资成本。市场随即关注利率会否再度跌破3%。此前两会期间监管部门提出“提额延时”政策,银行曾将额度提至50万元、期限延至7年,利率一度下探至2.5%;为防止价格战,监管已于4月1日叫停3%以下定价。
在“反内卷”氛围下,贴息政策会否重启3%以下的利率?国有大行信贷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预计贴息政策遵循市场化原则,主要惠及信用次优、规模庞大的中间客群,或拉低平均利率而非普降;此外,银行仍需平衡成本与风险,过低利率将压缩盈利、削弱放贷意愿,并可能积聚信用风险。“因此,消费贷能否全面回到3%以下,仍待观察。”
多家国有大行零售条线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务院消费贷贴息政策细则尚未落地,贴息比例、额度上限及贷款用途等核心条款仍待监管明确。
“不过,目前各行已启动场景化产品预研,重点锁定购车、家电、装修等大额消费,以及餐饮、旅游、托育、养老等服务业经营主体。”一位国有行省属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另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具体文件尚未下发,但按以往做法,贴息资源将向上述场景倾斜。方案一旦获批,相关产品或较快上线,但目前来看,预计还要研究一段时间。
“别把贴息又当成新一轮价格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对于有切实消费需求的居民而言,或能够有效减轻其信贷负担。
“本质上是金融领域的‘国补’政策。”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早在今年年初,国家发布的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中就已明确,金融机构要围绕扩大商品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展开工作。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贴息政策,正是对上述目标的细化落实。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当前推出个人消费贷及服务业经营贷贴息政策非常必要且紧迫。财政贴息可以同时降低居民和商家的融资成本,从需求端提升消费意愿,从供给端推动优质服务和让利,与金融政策协同作用,为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国家贴息政策大概率将吸收地方经验,重点聚焦装修、家电、汽车等大额消费领域。此前,重庆对家装贷款实施年化利率2%的贴息,补贴上限4000元;四川对汽车、电子产品等四类线下消费贷款给予年化利率1.5%的贴息,单笔补贴上限3000元。预计国家方案将在这些地方实践基础上,统一标准并扩大适用范围。
面对消费贷3%的监管红线,银行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和落实贴息政策之间找到平衡?某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银行要走出困局,先得改思路,别把贴息又当成新一轮价格战。”
他进一步解释,与其放任利率一降再降,不如先把行业底线定清楚,再按客户风险等级分层定价。大行资金成本低,可以继续做优质客群的低利率业务;城商行、农商行资金成本高,就适当上浮科创企业或县域小微的利率,用风险溢价把成本补回来。
董希淼建议,阶段性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授信的资本占用与风险权重,同时丰富金融机构处置消费信贷不良资产的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减轻发展包袱。针对部分年轻群体债务负担较重的情况,他建议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核销消费贷款(含信用卡透支),并对年度核销的消费贷款按本金的50%给予财政补贴,同时推动金融机构优化消费者的征信记录。
此外,董希淼还建议拓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融资和资本补充渠道。例如,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券补充资本,支持优质中小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上市,以增强资金和资本实力,提升消费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